面對洶涌而至的互聯網潮流,唱片巨頭們終于意識到,與其逃避排斥,不如合作發財。

多年以來,唱片界和互聯網公司可謂形同水火。隨著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開始習慣于從網上下載歌曲—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去音像專賣店購買CD,這使得唱片公司賴以生存的CD生意銳減。由于生存之本被動搖,已經不止一家互聯網公司被唱片業的大亨們告上公堂。
這一情形有望得到改變。4月初,時代華納宣布,將與MySpace(www.myspace.cn)、索尼BMG(www.sonybmg.com.cn)以及環球唱片聯手開辦一家獨立的音樂服務網站—MySpace Music。用戶可以在該網站上免費聽音樂、收看視頻,乃至購買商品、演唱會門票、下載付費音樂。由于唱片巨頭在公司中占有股份,華納和其他唱片公司可以獲得MySpace廣告分成。
這種合作模式將會對蘋果公司(www.apple.com.cn)的iTunes形成直接挑戰。利用網絡下載購買音樂日益風靡,這使得蘋果iTunes網上音樂商店人氣不減,日前,市場研究公司NPD集團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1月份和2月份,iTunes的音樂銷售已經超過沃爾瑪、百思買(www.gome.com.cn)等傳統零售店,躍居全美第一。在傳統唱片業向互聯網進軍的過程中,iTunes可以說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過,唱片業對iTunes模式并不滿意。目前,iTunes以每首歌曲99美分的價格向消費者進行出售,唱片公司和蘋果之間,就仿佛家電企業和蘇寧、國美等大賣場的關系,消費者們可以隨意在蘋果公司的iTunes網上音樂商店瀏覽并購買商品,但定價權主要掌握在喬布斯手中。唱片公司則認為,訂閱服務對于他們來說比iTunes這種“在線沃爾瑪”模式更有利,因為這種服務不僅會增加音樂的消費數量,還可以讓唱片公司除了許可證費之外共享每個月的服務費。
選擇MySpace是個不錯的做法。社交網站MySpace現在在全球擁有1.1億名用戶,超過任何一個競爭對手,鑒于它擁有獨立的品牌效應以及大量的粉絲,唱片公司決定通過攜手MySpace來打破蘋果公司在數字音樂領域一手遮天的局面。“我認為唱片公司將這次合作看作轉變他們商業模式的一次良機。”MySpace創始人克里斯·德沃爾夫表示。
的確如此。在同互聯網公司激烈斗爭了多年以后,唱片公司終于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并不符合歷史潮流的方向,試圖阻止人們從網上獲得音樂的行動只會催生更多的怨恨和盜版。“整個音樂行業已經意識到消費者已經完全依賴數字文化了,未來的方向已經改變了。” 華納音樂集團(Warner Music Group)數字戰略部經理Michael Nash表示,“在這10年里,最初我們與消費者進行斗爭,這是個極大的錯誤。現在我們感到了不可思議的迫切性。”
唱片公司們必須重新審視并修訂自己的戰略。一方面,唱片公司需要更堅決地接納互聯網,另一方面,占據主動權也是至關重要的事情,這也是幾大唱片公司同MySpace組建合資公司的初衷。
在邁出了進軍互聯網音樂領域以來最大的步伐后,華納準備在未來的數字音樂市場大干一場。Nash表示,“我們意識到我們獲得一個機會,是選擇重復過去的錯誤,還是基于新的商業模式建立一種合作關系。”華納明智地選擇了后者,不過,鑒于iTunes如日中天,雅虎(www.yahoo.cn)也準備在數字音樂領域分一杯羹,唱片巨頭們要想殺出一條血路,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