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成為規則的受制者,就應成為規則的制定者,這一道理告訴我們如何才能真正成為全球技術市場的主導者。
我在IT行業工作了近9年的時間,很多媒體朋友都說我不太像一個搞IT的,更像是做時尚的或者老師,而當他們得知我曾在法國學習和從事過時尚服裝業,又在電影公司工作過之后都不禁會好奇地問我,為什么會最終選擇做IT行業,而不是繼續曾經的時尚業。也許,從時尚界到IT行業的轉變多少有點讓人費解,但對于我而言,這并非是一個偶然。
很多時候,內心的世界并不是完全可以通過外表簡單地來體現。人在做出選擇之前應該首先了解自己。在法國,有個行業叫個人職業生涯咨詢,可以提供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咨詢服務,在無數的問卷測試和當面溝通后,會給到你一份非常詳細的職業生涯分析報告。
我的分析結果是即適合與人打交道、也適合與機器打交道。后來的一次美國之行成為了我走進IT行業的契機。大概是1998年,我在美國的硅谷生活了2個多月的時間,那個時期,IT行業才剛剛顯露出其蓬勃的朝氣,可謂最有前景的朝陽產業,當時硅谷科技產業的一片欣欣向榮之勢,讓我見識了技術的魅力之所在,同時也深深地打動了我,所以回到法國我毅然地選擇了IT行業。
我相信當世界完全進入信息化時代后,技術在整個社會所占的比重要比從前工業時代更加重要,也更加關鍵,甚至每個國家、企業賴以生存之本。都說中國企業在技術上只會抄襲,不會設計,更不愿意自己花錢搞自主研發,這只是表面現象,我相信沒有一家有理想,有目標,有想法的技術公司不希望擁有自己的技術專利和知識產權,僅我知道的,像華為、海爾、長虹、聯想等中國企業每年在自主技術創新上的投入就相當可觀,雖然總數上與微軟、惠普、Google之類相距甚至遠,但如果以占企業收入的百分比算,已并不遜色于國外企業。
最近,朗科在美國的專利糾紛一案中勝訴了,說明中國企業也可以在專利技術上與國外巨頭掰掰手腕,顯顯威風。回想幾年前,DVD專利費一案讓中國企業好好的上了一課,甚至到現在仍在受其拖累,雖然后來張寶全的EVD動靜不小,但在這場技術之爭中,中國企業離翻身做主的遠大目標尚有距離。
鄧國順說過,不想成為規則的受制者,就應成為規則的制定者。這一點道理很淺顯,但它提醒我們中國企業管理者,特別是技術和產品開發者們,只有不斷進行自主創新、發展并維護自主知識產權、實施專利贏利模式,才能真正成為全球技術市場的主導者。
說起做技術,我并不想夸獎美國多好多好,但西方,特別是技術發達地區,在這場技術游戲的規則制定中,確實讓我們領教其厲害之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高通,這家以專利授權起家的公司從成立之初就把無線通訊技術作為自己發展的方向。
如果回到10年前,IT產業不過處在一個布局階段,連喬布斯、蓋茨等也在摸索中前行,當然他們已經確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價值,雖然時有波動,但方向從未改變過。記得20年前,當美國電信工業協會(TIA)剛剛認可了時分多址(TDMA)無線技術時,高通就大膽的推出了用于無線和數據產品的碼分多址(CDMA)技術,并借此徹底改變了全球無線通信的格局。
雖然憑著數千項專利,向全球上百家電信設備制造商發放了CDMA專利許可并取得暴利的運營模式總是不斷引起外界的指責和非議,但20多年來,其在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上的成功,可謂讓我們大開眼界。
無論是通訊、芯片、軟件還是消息電子,最終決定產品成敗的還是技術本身。不久前,有中國3G標準之稱的TD-SCDMA試商用放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和政府在自主技術上的決心。無論前期多么艱難,只要努力去做規則的制定者,早晚會有云開霧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