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Widget我感覺到,互聯網真是個有理說不清的商業環境,使用者根本不管你有甚么經營成本,有習慣于免費享用。
Widget,這個繼博客與社交網絡之后開始廣受注意的新興名詞,目前似乎沒有什么適當的中文翻譯方法。如果要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成“小工具”或者“小玩意”,總覺得有那么點奇怪,也似乎無法說明這個東西的實際功用與影響層面。
國外的博客,特別是使用獨立博客系統自行架設的博客網站上,在左邊或右邊的邊欄很容易看到一些花花綠綠的小玩意。有的是漂亮的時鐘,有的是精美的小游戲,有的是天氣預報,有些是實時滾動的新聞。這些占用版面不大但功能眾多的小玩意,就是Widget。
何以這些Widget比較多的出現在自行架設的博客網站上,而不是使用在博客服務供應商的博客上?因為有許多博客服務供應商不開放在博客上使用Javascript代碼,而Widget都是需要內嵌Javascript代碼在博客上才能運作的。
此外,設置Widget需要一些的技術知識,普通網民要搞懂如何在自己個人博客上安置Widget需要不少學習。而自行架設個人博客網站者,大半對技術較不陌生。此種困難度雖然形成一些障礙,但并不妨礙到Widget在國外互聯網的普及,提供Widget服務的網站依然大量出現。
Widget在國內沒那么火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國內互聯網環境并不容易讓一般網民獨立架設博客網站。在美國,從申請域名到租用主機到啟用系統與支付,全部能在線完成。第二,國外很多博客服務供應商也開放內嵌Javascript,更加大Widget被應用的可能性。
Widget網站經營者提供各種功能的Widget,網民如果想將這些小玩意放置到自己博客上,就把相對應的Javascript復制拷貝到自己博客上。當博客頁面被瀏覽的時候,代碼會被執行,到原先提供Widget的網站上去截取相對應的Widget之后,傳送到這個頁面上顯示出來。
這就是Widget的執行原理。經營Widget服務的網站就好像大型的倉庫一樣,有人來電話叫貨就把貨送出去,最終貨品陳列在街頭巷尾的商店貨架上。問題是,倉庫本身并不會有甚么人去逛。于是這形成了一個經營上的問題:Widget服務供應商的網站本身沒甚么流量。
流量都到成千上萬的博客網站上去了。Widget服務供應商的帶寬成本全部用在輸送Widget到大小博客上。妙的是根據我自已經營Widget服務的經驗,排名前30% 的博客,其“叫貨”次數占全部次數的90% ,與傳統的“80-20”法則相接近。
這個小玩意功能是顯示他被擺放的博客網頁上,其Alexa 排名或者是Google的Pagerank數字是多少。經營半年一共有大約2萬個網站在使用(全盛時期達到6萬,之后因為開始導入營利模式,流量大減剩下三分之一),每日Widget輸送量達到20萬次。
這種偏向小眾的Widget可預期本來就不會太多網民使用,有20萬的日輸送量還可以。關鍵是這網站本身訪問量極低,每天PV不到1000。原本“倉庫”就沒法期待有太多人來逛。問題是經營這樣一種新興應用要靠甚么賺錢?帶寬成本可是很扎實的每月開銷。
這真是個有理說不清的互聯網商業環境,使用者根本不管你有甚么經營成本。實際上由于目前瀏覽器默認會阻擋彈窗廣告,導致每日20萬的輸送量只有10% 會彈出廣告。由于擔心廣告過于擾人,系統設定成每次不管瀏覽博客多少頁都只會彈一次廣告窗,這也影響到收入。
鼠標移到Widget上面才會出現廣告,這種方式雖然比較不擾人,但是每天鼠標會移過Widget上面的蓋率只有1%。收入不足以支撐網站運營。
我對于Widget的營利模式仍在探索當中,但隨著社交網絡服務蓬勃發展,由Facebook帶頭都在朝向Open API的路子前進,未來Widget的發展也會從博客上繼續擴張到社交網絡服務上。怎么幫這個新興服務找營利模式,也就變成很有趣的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