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周刊》:我們可能會把國內外的很多校友會性質的組織拿來跟TEEC比較,那在這些組織中,TEEC有什么更特別之處?
薛軍:TEEC從來不想和別人比較。首先,TEEC從最初創立的初衷,到后來整個比較成體系的活動、機制等,從根本上,都源自校友們一種交流互助的愿望。大家的積極參與,無私奉獻,才是TEEC越來越有生機和活力的關鍵。比如我們的活動經費,從最初的會員們自愿的AA制到現在吸引很多國內外機構的關注和青睞,的確有很大變化。我們每次的年會,不邀請媒體報道,也會限制參會人數。甚至對于協會的稱號,我們也盡量突出TEEC,而少用“清華企業家協會”的字樣,避免與其他校友組織在名號上的交叉混淆。做一些實事,做我們認為有意思、有意義的事,才是我們的追求所在。我們集合某個領域的企業家為有關機構建言獻策,也是順其自然,出于自愿,即使別人不采納我們的意見,也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熱情。
《互聯網周刊》:我們看到,加入TEEC的門檻還是比較高的,那么,這種“關起門來說話”,我們可不可以理解成對于其他人是一種“排斥”?
薛軍:首先,絕對不能用“排斥”這個詞。其實,最初TEEC的命名,我們也是字斟句酌的,當然,你說房地產行業的企業家優秀不優秀?他們同樣非常優秀,只是我們這個組織對應的是這個特定的產業和創業者,其實成功有很多種,而我們認為“創業”也只是清華人值得為之奮斗的若干種形式之一。這個組織強調的是參與和溝通,而不是一個少數精英的圈子,在協會內部,大家都是平等的,協會外,我們也有很多與其他組織和機構交流和合作。現在TEEC的確聚集了國內TMT產業的相當一部分精英人士,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目的,而是無意產生的結果。另外,我們說入會“邀請”,而不是入會“審核”,就體現了這個問題,不存在誰比誰優秀、誰評判誰。清華校友中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他們從事不同的領域,大家都一直互相尊敬,互相幫助。另外,為了協會的健康發展,控制規模是非常必要的,會員從77級到97級,20年的差距,并沒有造成他們溝通上的障礙。
《互聯網周刊》:TEEC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些高科技行業的領跑者,甚至對于行業的走向也有很大影響,在國內也有很多的企業,或者說企業群,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對于轉而成立一種咨詢機構,TEEC有沒有考慮過這一點?
薛軍:沒有。其實TEEC從一開始的定位,就只是一個基于清華校友創業交流的非盈利性組織,我個人認為,這種定位會一直持續。我們不會成立類似的咨詢機構,那樣,就改變了我們的初衷。事實上,在操作過程中我們一直在努力做著這樣的事情,包括產業創新和一些政策上的建議,我們也希望能夠對產業的發展和國家相關行業的發展有所幫助。
《互聯網周刊》:隨著TEEC的發展,有很多人建議它再擴大規模,吸收更多的人加入,從而達到更廣的包容性,您是怎么看這個問題的?
薛軍:TEEC從來沒有想做成一個包羅萬象的企業家聯合會,我們一直以來都把會員的范圍限制在高科技領域,以他們為核心。我們覺得,在這種規模和定位下,“關起門來說話”,更容易辦成實際的事情。這就是我們說的不追求虛浮的大而廣,而是在我們能力所及范圍內,做到最好。協會新加入的幾位年輕會員,也為TEEC增添了新的活力。TEEC的集體英雄主義要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