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商應用要落地,就必須打“巷戰”,通過將市場和銷售隊伍深入街道和社區,對商家進行拉網式的摸底,密集地貼身接觸商家,這才是最終的出路。
經過幾年的醞釀,移動商務市場規模正在成幾何式的增長。移動辦公、移動數據查詢信息管理、移動物流監控、移動客戶服務、移動營銷、移動交易……各種移動商務應用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概念層出不窮。相關機構預測,2008年中國移動商務應用市場規模將達到306.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40.7%。
然而,整個行業市場的規模并不代表任何一種應用的成熟,對于絕大多數闖入者來說,移動商務仍然是一個“想象中的市場”,大家在這個市場里的種種嘗試,無不表現出左突右沖的焦慮。
我們有數量超過5億的手機用戶,如何利用這被稱為“第五媒體”的資源,開拓出全新的營銷模式,是這個領域最大的挑戰。
與淘寶網等成功的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模式相類似,一些移動商務平臺號稱自己是手機上的淘寶網,但其商家和消費者的人氣卻不能同日而語。這類平臺的營銷策略通常是通過高空炒作概念來建立品牌認知,包裝3G應用的投資價值,并以無線網址、移動實名之類的概念產品銷售來獲得收入,離實際應用卻有天淵之隔。
針對手機應用提供創新的商務工具,如手機支付、手機錢包、手機郵件、飛信等,豐富了手機的商務應用。一些由創投支持的中小公司專注于某些領先技術和功能的開發,為移動商務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功能,但對整體應用市場的推動仍顯勢單力薄。
既然移動電子商務的服務對象才是真正的量大面廣,并跟群眾生活密切相關,那么當前的最大課題就是要幫助消費者跑贏CPI,至少要給消費者不低于5%的折扣,才正好與中央政府2008年極力控制的居民消費價格水平漲幅4.8%相抵。那商家為什么愿意將這些優惠給到消費者?奧秘就在于商圈的價值。
看看市場,我們正在迅速進入供過于求的消費社會,市場和消費者急劇分化,許多商家發現顧客正在變“少”,熟客和回頭客對商家變得異常重要。保持和提升回頭客的比例,就能節省營銷成本,降低商業風險。這就需要一種保持和提升回頭客的商業生態。另一個令商家降低成本之道是締結異業聯盟,形成所謂“十分鐘商圈”,就是當一個消費者在聯盟內的商家發生消費時,他能獲得其他商家服務的推薦和優惠憑證。消費者獲得了資訊便利和優惠價格,聯盟商家則分享了客戶和聯合推廣資源。
浙江杭州堪稱我國“網商”的發源地,造就了阿里巴巴、網盛科技等成功的電子商務平臺。事實上,就拿杭州本地的移動快線來說,這一平臺上匯聚的上百萬商家和數以億計的消費者,也可以視為一個全新的移動商圈。商家和企業利用這個開放的商業資源快速建立自主商圈,締結異業聯盟,發掘和保持優質消費者資源。
現在,杭州市政府又提出了打造“電子商務之都”的戰略目標,并在制定新的行動計劃。據猜測,這個新計劃在做深做大互聯網電子商務的同時,將會把拓展移動電子商務作為一個新的突破口和重點扶持的對象。
如今,互聯網商務炙手可熱,但是電腦上網的用戶規模和使用的便利性仍然難以望移動通信的項背。面對5億手機用戶,以及正在悄然興起的RFID應用,移動電子商務的服務對象才是真正的量大面廣,并跟群眾生活密切相關。所以杭州市旅游委等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會把移動商務平臺融入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計劃,甚至在移動快線這類移動商務應用的基礎上搭建公共移動信息化服務平臺。
要讓一個城市的數萬商家在短期內認識、認同并投入行動,無異于發起一場市場營銷的“巷戰”。目前看來,移商應用要落地,必須打“巷戰”。通過將市場和銷售隊伍深入街道和社區,對商家進行拉網式的摸底,來密集地貼身接觸商家,這才是最終的出路。如果能借助統一的移動應用平臺,潛力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