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我們錯過了打字機時代,難道我們還要錯過計算機時代嗎?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在民族團結及中華民族文明的傳承和發展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隨著計算機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漢字記錄方式—“紙+筆”,逐漸被“主機+鍵盤”所取代,而作為信息傳遞交流的載體——漢字,變成了26個英文字母的組合,人們只有不斷敲擊鍵盤上的英文字母,才可以將漢字輸入電腦,漢字書寫似乎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曾經有人預言全球一體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而加劇,而全球一體化的結果之一就是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都使用同一種語言—英語,因此有人提出拯救漢字,拯救民族文化。我們錯過了打字機時代,難道我們還要錯過計算機時代嗎?
漢字是方塊字,作為“舶來品”的鍵盤又全是英文字符,因此要操作鍵盤輸入漢字就需要一定的教育水平,這對于全民教育狀況嚴重不平衡,且相對比較低的中國來講,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被排斥在鍵盤輸入之外,這就意味著他們幾乎與快速發展的信息化“絕緣”;不僅如此,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深入和信息化滲透到各個行業中,在許多場合、許多行業、許多用戶面前,傳統的鍵盤輸入方式就顯得太不現實、太不方便了—例如在掌上電腦、手機等便攜式電腦終端,相信發過手機短信的人對按鍵輸入的不方便都深有體會。事實上,信息化的第一道門檻就是輸入問題,特別是對占世界人口1/5,使用的又是方塊文字的中國,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目前輸入過于依賴鍵盤的問題,從而真正掃除信息化的障礙,趕上全球信息化浪潮,顯得十分重要和緊迫。
信息化中漢字問題的關鍵在于漢字的輸入,如果連輸入都解決不了,更無法解決顯示和輸出的問題了。然而現行的輸入法也具有局限性。首先,它還是基于26個英文字母的鍵盤輸入,依靠字母的組合輸入漢字,它無法根本解決用漢字直接使用電腦的問題,無法阻止漢字日益生疏,日益缺失的問題。另外,漢字字符多、字型結構復雜,加上我國各地語音差異很大,使用簡約編碼和漢語拼音的鍵盤輸入法,都難以實現計算機操作的簡便性和普遍性。漢字輸入的低效性制約了計算機的普及,成為社會信息化、數字化進程的“瓶頸”。
這樣看來,能在自由書寫漢字的同時,作為可被電腦識別的符號輸入電腦成為終極解決之道,手寫識別技術應運而生。手寫識別技術這個概念早在70年代就已經提出,然而獲得長足的發展還是近幾年的事情。為什么手寫識別產品這個市場的啟動如此之慢,作為漢字手寫識別技術的開創者——我是這么理解的:“主要困難有兩個:一是漢字識別技術本身所固有的技術困難,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還不夠成熟,難當應用重任;二是漢字識別技術的應用面過于狹窄,應用不夠豐富,僅僅局限于掃描儀OCR軟件、手寫筆等幾個有限的‘圈子’里。而正是兩個因素導致了國內漢字識別技術應用的‘慢啟動’。”
上世紀90年代以后,漢字手寫識別技術和市場都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在電腦輸入應用的同時,手寫技術更是為一些小型化信息終端解決了輸入瓶頸,如掌上電腦等,直接帶動該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掌上電腦因為體積小的原因,根本不可能再配一個傳統的鍵盤,如何實現漢字輸入成為其技術上的瓶頸。漢王是最早實現將中文手寫技術授權給掌上電腦廠商的企業,正是這種成熟的手寫識別技術方案,解決了中文掌上電腦輸入的瓶頸,大大促進了掌上電腦產業迅猛發展。
隨著相關行業的帶動和發展,電腦輸入領域的手寫技術也日益成熟。手寫輸入作為唯一一種既保持了漢字文化的同時,又能夠很好地與電腦實現交互的輸入方式,隨著手寫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以致力于漢字輸入技術的民族企業的不斷努力下,必將為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和全民電腦普及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