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漫長的3個月里,“沒有消息便是最好的消息”這句話可能最能描繪全球投資人和消費者的恐慌心情——除了中國政府新出臺的總額高達4萬億元、以大力投資基礎設施為特征的經濟刺激方案。
一如北京奧運令人炫目的盛大開場,得益于財政方面的強大實力,中國的經濟刺激方案在規模上也頗令世界側目,大大超出此前分析人士的預期:4萬億元相當于中國2007年GDP的16%;與之相較,美國的7000億美元救市計劃規模只占到美國2007年GDP的5%。
全球市場對這一“中國版的羅斯福新政”報以熱烈掌聲。但這一喜悅沒多久即被一種新的巨大擔憂吞沒:中國的經濟刺激方案顯然主要是為了拉動內需以實現增長,而非要拯救西方資本主義——就像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公報所強調的那樣:“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更何況,刺激方案規模之龐大,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經濟正在以一種令人吃驚的速度放緩。
的確,改革開放30g來,中國一直奉行“韜光養晦”的戰略,并不愿意去承擔全球領導角色,而是一再宣稱保持中國經濟的健康、持續和平穩發展,即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在中投對摩根士丹利等海外金融機構的投資大幅縮水之后,擁有龐大外匯儲備的中國對苦苦等待救援的西方主流金融機構無動于衷,更是此戰略的間接宣言。
對于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樣的戰略思考固然沒錯。一個強有力的論據便是,在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之中,中國正是通過此戰略,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大力發展基礎設施拉動內需,最終贏得亞洲近鄰尊敬。
但與10年前的地區性金融危機相比,中國如今面臨的是一場源自世界經濟火車頭美國并在今年迅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而得益于信息和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這10年來全球化進程已大為加速,在所謂的“扁平世界”里,中國的經濟利益已與全球其它經濟體緊密糾結在一起。歐美企業利潤下滑、失業率上升和消費者信心的低迷,勢必會傳導至扮演“世界工廠”角色的中國,讓中國的經濟增長面臨更大的下行風險——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如果不出臺相應經濟刺激政策的話,中國2009年經濟增長可能下降至5%6%。而中國政府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增長速度至少要達到8%才能保證就業機會的增加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事實上,亞洲將不再依賴美國經濟增長的“脫鉤論”早已在今年年中破產。這場危機向實體經濟的蔓延程度之快,所需恢復時間之長,均大大超乎此前觀察人士意料的一個重要教訓便是:我們擁有一個全球經濟,卻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全球系統來管理。
考慮到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大部分都正面臨嚴峻的經濟衰退威脅,在近些年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中國如今勢必要承擔比以往更大的平衡全球經濟的責任。新的龐大經濟刺激方案的出臺,固然有助于提升中國經濟和消費者的信心,卻也完全可以成為中國在全球經濟承擔更多領導力的新起點。其選擇在華盛頓20國集團峰會召開之前公布的時機,已收到立竿見影的政治效果:繼北京奧運之后,中國再度提高了自己的國際聲望。
中國已很難也沒必要去一再表明,這是一場“甜蜜的誤會”。正如IMF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所言:“在這樣大的危機面前,已沒有個別國家的刺激方案。”這正是在泡沫經濟破裂后低迷多年的日本如今仍愿意充當西方“白衣騎士”的邏輯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