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經濟學家紛紛預測中國接下來的經濟走勢將迫使政府出臺較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方案,但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擬出的總額約4萬億元人民幣(相當于中國去年GDP的16%)的經濟刺激方案規模之龐大,仍然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相對今年下半年開始的零星經濟刺激措施,這個為期兩年、涉及10個方面的一攬子方案彰顯了決策者對穩定經濟發展速度的決心。計劃公布前,政府就已在“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作出重大舉動,目前國務院批復的鐵路投資額已達2萬億元,其中在建項目投資規模超過1.2萬億。其它措施的主要目標包括啟動內需以減小對出口的依賴、幫助出口商實現產業升級以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加強農村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等。
資本市場對此方案報以熱烈掌聲。11月10日——消息公布后的首個交易日——上證指數和深成指分別上升7.27%和6.5%,超過200只股票漲停。不僅頹靡已久的中國股市大幅上揚,亞洲乃至全球股市均受到提振。深陷泥淖的世界經濟早就寄望于擁有巨額財政盈余、龐大外匯儲備、可迅速地擴大支出的中國政府出手,現在這份讓人滿意的答卷被認為將有助于提振大宗商品市場,推高澳元和加元等貨幣的匯率,甚至為海運運費提供支持,提升市場的整體風險偏好。
但不要急于歡呼,如此龐大的救市行動恰恰說明決策者對明年經濟形勢的擔憂。第二輪金融危機爆發后,人們普遍擔心中國經濟遭受牽連,作為消費品和大宗商品的消耗大國,中國經濟的大幅下滑將使已受重創的全球經濟雪上加霜。雖然央行行長周小川與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均預計明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保持在8%-9%,國內各公司的第三季度財報卻暗示,大部分行業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都可能面臨尷尬的盈利預期。
盡管如此,幾乎沒人會質疑4萬億元所意味的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所將起到的作用。該方案已超過10年前亞洲金融危機時中國政府的調控力度,但不免讓人感到擔憂的是,基礎設施建設、企業減稅和災后重建等政府主導的投資型刺激措施占據數主要位置,而近年來一直提倡的內需拉動經濟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同時,醫療改革、社會保障制度和農民收入等基本問題至今尚缺乏良好的解決之道,而這些正是能從根本上幫助中國經濟轉向消費型社會的長期利好。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是,龐大而集中的政府投資及其乘數效應是否會和以前一樣,最終將導致經濟的巨大波動。過往經驗表明,類似舉措在經濟復蘇之際極易形成巨大的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問題,如何預判全球經濟的復蘇日程并避免集中的重復建設,將是巨額經濟刺激方案背后亟需思考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