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低潮時,垂涎優質上市公司的獵手又將和大股東們上演攻防戰。
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全球市值最大的銀行、最大的地產公司、最大的有色金屬公司、最大的保險公司,這些令人眩暈的頭銜在一年前都被中國上市公司收入囊中。追隨A股沖上云霄后,它們輕而易舉地超越了曾經頂禮膜拜,資產規模和利潤數倍于己的偶像們:中國石油的市值是埃克森美孚石油的兩倍,萬科市值是美國最大的4家地產公司市值總和……
現實的殘酷就是把你拋入云端后再狠狠地摔在地上。一年后,那些最大的公司最高已跌去八成,鋼鐵行業甚至大部分都已跌破凈資產。明星企業們開始普遍擔驚受怕,因為隨著股價大幅下跌,野心勃勃的獵手可以僅以過去費用的零頭就買下控股權。
蒙牛乳業董事長牛根生11月初的“落淚”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他緊急向商界大腕們尋求資金支持,以避免蒙牛乳業控股權落入外資之手。在此之前,牛根生擁有的蒙牛乳業4.5%股份抵押給了摩根士丹利,以獲得10億元左右的融資。下半年以來股市連續重挫,尤其9月蒙牛乳業因三聚氰胺事件股價暴跌。截至11月3日,蒙牛乳業市值由300億港元縮水了六成。
這一過程中,摩根大通、瑞銀等蒙牛乳業外國戰略投資者抓住機會,頻繁買賣蒙牛乳業股票,一個月內進行了15次大宗交易,不斷以低成本增持蒙牛股票,迅速縮小與中方控股股東間的持股差距。
很快,牛根生就意識到了危險。抵押的4.5%蒙牛乳業股份價值因波動明顯存在被摩根士丹利出售的可能,而一旦出售給相關戰略投資者,蒙牛乳業的控股權就可能易手。牛根生發起了一場保衛戰,并獲得了柳傳志的直接支持,迅速解除了股權質押。
牛根生隨后拋出打民族牌的“萬言書”,引起“做秀”的質疑,但并購風潮確已蔓延開來。過去兩年里,眾多中國公司都以最快速度實現了上市融資。為籌集更多資金,公司的控股股東不斷增發,第一大股東與其它股東的持股差距越來越小。
據統計,截至10月份,滬深兩市控股股東持股比例低于15%的上市公司達111家,其中超過六成的公司已經跌破其IPO價格。上述公司的第二、第三大股東只要有資金充裕,即可迅速實現公司控股權的更迭。
更深遠的影響則超越了個體,贏弱的中國股市基礎可能因此動搖。此輪牛市發軔于2005年開始的全流通。全流通因實現流通股和法人股財權的平等而激發了投資者的熱情,讓股市進入牛市。但當年全流通的妥協產物“大小非”(法人股為了換取全流通而接近贈送的股票)在2008年到達解禁的高峰。在股市深入下行的背景下,這些“零成本”的股票急于兌現。這給瞄準全流通公司,甚至是國有控股公司的獵手們提供了充足、廉價的彈藥。從更宏大的背景看,監管層似乎也無法料到,A股在全流通集中發力的第一年,就因全球金融危機而陷入并購的動蕩之中。
8月底證監會發布大股東可“自由增持”政策穩定市場。截至11月4日,兩市共有123家上市公司發布大股東增持公告,增持數量為6.66億股。
如此蕭條行情下,勇敢者永遠比大股東防御更令人驚嘆。百貨業巨擎黃茂如所持深國商股份到11月3日已達5.09%,只需花費2億多元就可拿下控股權,僅為去年最高峰的1/4。此前的17天內,黃控制的“茂業系”還“舉牌”了另外兩家商業類A股上市公司。
鑒于全球金融危機仍在深入,中國股市回暖遠未可期。可以想象,一場波瀾壯闊的對抗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