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終于找到了能幫助其進一步立足中國市場的舉足輕重的角色。1998年11月,默多克執掌的新聞集團在香港的亞洲電視運營總監張鎮中,成為第一位能與當時的中國中央宣傳部部長丁關根會面的首位境外媒體代表。根據新聞集團下屬星空傳媒的發言人的說法,會議氣氛非常好,丁關根表示,新聞集團和中國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前景非常良好。
幾乎無人能吹噓自己同亞洲領導人的關系有多好,但張鎮中卻是其中一個。一個被媒體得知的事實是,他與當時中國的核心領導人物江澤民和朱镕基相識。正因如此,張鎮中擁有二十年順利的職業生涯。在麥道飛機公司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大宗交易中,張鎮中成為一個關鍵人物,在休斯電子供職時,他幫助其在日本建立起了衛星播放的運行系統。此時,這名55歲的在中國出生的美國公民接下了職業生涯中的一大挑戰,幫助默多克“搞定”中國大陸市場。
此前,新聞集團在華的發展頻頻遇挫,與《中國日報》合資的公司比特網(ChinaByte)一直虧損,其在中國市場唯一真正的商業投資是鳳凰衛視45%的股份。而對于默多克而言,中國巨大的市場是一個莫大的誘惑,為了向中國政府示好,默多克讓旗下HarperCollins出版公司停止出版由末代香港總督彭定康撰寫的書。“我們正嘗試在中國發展,我們為什么要惹惱他們呢?”默多克評價說。
因而,找到張鎮中為新聞集團打通政府關系,對于默多克來說至關重要。但是,張鎮中如何將良好的政府關系轉化為成功的生意,也是一大挑戰。在擔任麥道飛機公司亞洲運行總監時,他花費超過10年的時間才為麥道公司爭取到200架窄機身飛機的訂單,麥道公司在上海建了一個大型飛機的制造工廠,希望張為其爭取MD-90系列飛機的訂單,但由于中國此系列飛機的市場被波音公司牢牢占據,麥道公司只賣出極為少量的此系列飛機。
盡管如此,默多克還是將張作為打開中國市場的一張王牌。分析師普遍認為張是中國政府所信賴的。現在,也是他證明良好的政府關系確實能化為企業盈利的時機。
后續:在加入新聞集團18個月后,張鎮中就離開了,坊間普遍猜測是由于張鎮中與價值觀不同的老外管理層之間存在矛盾。而由于中國特殊的媒體環境,新聞集團在中國的發展道路始終不暢通。2001年10月,新聞集團的中文節目獲準在廣東地區落地,2004年星空傳媒在上海成立獨資廣告公司。以期以營業收入延伸電視業務。但事實上,在頻繁更換中國高層之后,星空衛士在中國疆域的統治版圖卻沒有得到進一步拓展。自2008年4月遭遇電視業務縮減后,默多克決定轉向新媒體領域,積極在中國推廣Myspace。但不到半年,Myspace中國掌門人羅川便已離職。
鹽堿灘涂上的摩托羅拉
在斟酌了一年之后,1988年11月,摩托羅拉終于在中國這個新大陸上邁出了里程碑式的第一步。這家見證了現代通訊產業發展的家族企業宣布,將在中國建立世界級的工廠,其生產的半導體和移動無線電設備未來不僅會出口,而且試圖滿足中國在無線通訊方面的巨大的市場需求。

經過反復比較,摩托羅拉放棄了廈門,在距離中國首都北京最近的港口—天津經濟開發區,耗資30萬美元建造天津摩托羅拉電子試驗有限公司。在此后長達四年的時間里,天津的工廠成為摩托羅拉和中國市場之間最直接的橋梁。
對于中國北方的核心港口天津來說,這個項目的啟動意義重大。1984年,中央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海南島,新辟經濟技術開發區,但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招商工作卻始終一籌莫展。鮮有跨國公司愿意在一片鹽堿灘涂上開始中國之旅。
好在,中國政府做了很多海外拓展的工作。1987年,時任中國電子工業部部長的李鐵映出訪美國,來到摩托羅拉公司參觀,向后者提出到中國投資的邀請,摩托羅拉方面表達了希望建立獨資企業的愿望。這個希望在得到中央的準許批示后,李鐵映在第二年的3月再次來到美國,最終使這次中美雙方的合作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對于1987年才在北京建立辦事處的摩托羅拉而言,這個步伐可謂野心勃勃。時任摩托羅拉掌門人的羅伯特·高爾文堅持獨資,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中國開放之初設定的合資模式的挑戰。這樁交易的成功實現開通了中國大力引入成熟的西方技術的發展路徑。時任美國出口貿易部副部長的保羅·弗拉頓伯格(Paul Freedenberg)預計,到1989年,由于摩托羅拉及其它美國公司的進入,中國將有能力出口32比特的微處理器,這是當時西方科技業的主流產品。
同時,對于像惠普公司、王安公司這樣的美國企業來說,他們將從日益放寬的出口政策中獲益。惠普公司的發言人說,其在深圳的工廠未來可能生產整臺機器。輿論認為,中國大陸走上了和臺灣、韓國及其它新興工業城市一樣的道路,成為高質量個人電腦的制造者。
后續:1992年6月,摩托羅拉在天津的第一家工廠破土興建,首期投資1.2億美元,注冊成立了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獨資企業。現在。天津已成為美國企業在華投資額最多的地區之一,但是摩托羅拉卻深陷困境。在V3風潮席卷全球之后,其手機業務再度淪陷。由于沒有及時推出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摩托羅拉手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持續下降。2008年11月初,摩托羅拉中國手機部門的拆分計劃被延遲,而其全球副總裁、移動終端事業部中國區總經理任偉光則宣布離職。
一敗涂地
“坦率地講,我也不知道雅虎將來會發展成什么樣子”——雅虎現在的前途就像微軟CEO鮑爾默的這句評價一樣冰冷而渺茫。
作為微軟和谷歌競爭中的重要棋子(詳見《環球企業家》2008年3月5號刊《世紀之戰》),雅虎曾打算借助這種微妙的關系扭轉自己江河日下的糟糕處境。于是在微軟志在必得的收購要約面前,重掌帥印的楊致遠一邊不斷挑剔價格,一邊同谷歌商談廣告合作計劃。楊的邏輯看似完美——微軟渴望通過雅虎來增強自己的網絡廣告實力,而谷歌決不會坐視這一頗具威脅性的交易成功,無論如何,雅虎都有退路。
但在這場博弈中,楊致遠卻“聰明反被聰明誤”。11月初,在美國聯邦反壟斷官員和廣告客戶的壓力下,谷歌放棄了與雅虎的廣告合作計劃。更尷尬的是,當拯救者谷歌消失后,楊不得不當眾表示愿意和重啟與微軟的談判,卻得到鮑爾默對這個“一次又一次地給出報價”的交易不再感興趣的回復。
接下來,迎接雅虎的將是其誕生以來最寒冷的冬天——眾多高層離職、股價下跌一半、裁員10%以上以縮減成本……這也將是楊致遠生命中最寒冷的冬天之一,呼吁這位創始人離職的聲音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似乎他離徹底失敗,只有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