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次亞洲諸國不會卷入又一場金融風暴?
在10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中,東南亞各經濟體深陷泥潭。泰國、韓國、印度尼西亞的主要銀行和公司紛紛破產。面對歐美持續增強的消費需求,即使出口導向型的制造商也無法籌集到資金,維系商品生產。10年后,情況完全顛倒了。
在亞洲的各大港口,空載的船只靜靜地停靠在岸邊。貨物堆在一邊卻因為沒有銀行愿意提供擔保而無法裝船出港。亞洲并沒有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也有能力繼續開足馬力生產,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因次貸危機而遭遇流動性緊張,進而影響到消費需求。
從去年10月份以來,中國的股市蒸發了2/3的市值,房地產市場進入寒冬。從1月份起,在過去4年中增長了8倍的貿易順差終因美國等主要市場需求的疲軟而放緩。日本引以為豪的汽車業遭受重創:本田作為日本出口汽車的領軍角色,第三季度利潤下跌了41%。在電子類產品中,日本索尼公司總裁霍華德·斯金格宣布,受困于該公司在歐洲市場的低迷和日元的沖擊,將把2008年的利潤目標從4300億日元修正為2000億日元,下降幅度為57%。自然地,日本已經連續11個月對美出口出現下降。日本經濟內需本就不足,一向都依靠外需拉動,金融危機讓這兩大支柱同時倒塌。
與日本近期才進入窘境相比,過去10年間韓國始終是亞洲最麻煩纏身的經濟體,現在則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步冰島“國家破產”后塵的亞洲國家。韓國私營部門債務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180%。從1995年到2006年,韓國的外債規模大部分時間都不足600億美元,但僅兩年后,韓國向外短期和長期借貸增長了6倍。
韓國經濟中約四成來自出口。隨著歐美國家進口需求下降,不僅韓國經濟支柱三星、LG等大集團受到沖擊,雇用全國9成勞工的韓國中小企遭受打擊更大,眾多企業經營困難,甚至關閉,從而導致韓國失業情況惡化和銀行壞賬大幅增加。預計今年韓國經濟增長率只有4.7%。2008年的前三個季度,境外投資者在韓國撤出290億美元,該國的經常項目已由歷年來的盈余轉為赤字。在此前的一次廣播講話中,韓國總統李明博堅持表示,韓元受到的外匯儲備支持比十年前要強大得多。他請求韓國民眾減少外匯支出,節約利用能源,增加國內支出。
受到金融危機沖擊較少的是受惠于封閉金融體系的印度。相較于亞洲其它國家,印度經濟對出口的依賴程度最低,但印度最值得憂慮的地方在于其通脹危險和出口停滯兩大“新傷舊痛”的一齊爆發。美國IT業需求的進一步衰減,也正在逼近印度這個亞洲軟件外包的最重要提供者。
石油資源豐富的西亞一度被認為最有可能在風暴中獨善其身,但石油進口國的需求不斷萎縮,導致油價暴跌,又令石油出口國蒙受巨大經濟損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曾警告說,如果油價跌破每桶90美元,伊朗就不得不削減國家補貼和政府支出——現在則已經跌破60美元。在過去的近10年間,石油儲量豐富的哈薩克斯坦已經成了中亞經濟的引擎。自從2000年以來,該國C,DP年增長率在10%左右。據統計,今年該國的GDP增速將減少一半——與石油價格近3個月來的跌幅相當。該國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其中包括該國政府年底將為經濟發展注入150億美元,相當于該國15%的GDP。

歐美陷入百年一遇的最嚴重的金融經濟危機,這對于1950年代以來逐步發展起來的、過度依賴歐美需求拉動的亞洲經濟來說,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沖擊。對于亞洲經濟體而言,為了爭搶歐美市場縮小的蛋糕而可能再度上演一場貶值競賽。從2008年年初以來,韓國、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貨幣的貶值幅度分別達到58%、27%、17%和15%,印尼貶值幅度達到11%。泰國貨幣從2007年8月迄今累計貶值幅度達到17%,越南貨幣年初以來貶值幅度也達到了7%。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近期亞洲各種貨幣表現出加速貶值的勢頭。
“除了出口以外,投資、內銷、就業率和政府經常項目,都與當年(指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相似。”韓國財政企劃部部長姜萬洙總結說。但亞洲各國的決策者有理由比上次金融危機更感到恐懼——10年前從泰國引發的金融危機使得亞洲金融體系風雨飄搖,但是西方國家對亞洲出口商品保持的強勁需求使得亞洲的實體經濟并未受到重創。與此同時,互聯網崛起成為推動美國經濟的重要力量。美國持續購買商品幫助一些亞洲國家通過出口走出泥潭。亞洲國家不斷貶值的貨幣也為出口商品獲得了較大的競爭優勢。僅過了兩年,泰國、韓國和其它亞洲經濟體的年增長率已實現5%甚至更高水平。
10年來,亞洲各國鞏固了以出口為支柱的增長模式,它們的區別僅僅是中國出口紡織品,日本出口汽車和消費電子,伊朗出口石油……作為全球貿易增長的最大受益地區,亞洲經濟增長近年來嚴重地依賴對西方的出口。亞洲國家的企業盈利、房地產價格也越來越依賴持續的美元和歐元的流入。隨著金融危機開始侵蝕實體經濟,亞洲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增長已經陷于停滯。
但幸運的是,亞洲國家在外匯儲備上已經羽翼豐滿,這是幫助各國度過難關的關鍵。現在的亞洲金融體系比起1990年代中期要強健很多。與10年前大量的經常項目逆差、沉重的債務負擔和不足的外匯儲備相比,今天的亞洲國家短期貸款已經大量減少,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比起1997年,韓國有更為充足的“彈藥”來捍衛韓元。它擁有2400億美元外匯儲備,約相當于亞洲金融危機前的11倍。
1998年后,在深刻吸取上次危機教訓的基礎上,日本為重振經濟經歷了公司重組、消費者避免堆積債務,銀行對次級抵押貸款退避三舍。由此日本選擇了一條與世界其它國家都不一樣的道路,保全了國內的金融體系。
與10年前一樣,手握1.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和肌體健康的中國依然是亞洲走出困境的中流砥柱。11月5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召開會議決定將在2010年前通過10項措施投資4萬億人民幣拉動內需,拱衛經濟。
而從更長遠看,10年輪回給了亞洲各國進行自我體檢的機會。如何平衡出口與內需,完善更均衡的匯率與債務結構以及實現經濟的升級換代,這些都是各國決策者需要深刻反思的問題。
“當潮水退去的時候,你就會看到那些礁石。”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向《環球企業家》指出,“在過去七八年的高速增長中,所有的礁石都被掩蓋了。隨著亞洲地區增長放緩,我們正在看到越來越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