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百億元規模的虛擬物品市場,正在成為中國稅務部門征管的必修課題。
當今天世界的億萬富翁談起100年前的創富者,他們會不可避免地感慨:在卡內基的時代,還沒有所得稅這個概念,那時賺錢要容易得多了。也許幾年之后,很多以交易網絡資產的人們在回顧今天時,會有同樣的感慨:虛擬財產交易無須繳稅,簡直是個黃金時代!
讓這一切畫上句號的,是2008年10月底,國家稅務總局對北京市地稅局一份文件做出的批復。僅從文件名稱的復雜程度便不難想象,虛擬財產還是一個相當陌生的詞匯:《關于個人通過網絡銷售虛擬貨幣取得收入計征個人所得稅問題的請示》。不過,批復卻相當明確:個人通過網絡收購玩家的虛擬貨幣加價后向他人出售取得的收入,屬于個人所得稅應稅所得,應按照“財產轉讓所得應稅”項目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
雖然對網絡上的每筆虛擬財產交易都加以管理、收稅并非易事,不過據艾瑞咨詢稱,中國虛擬財產每年的交易規模超過百億元人民幣——它可能是為數不多規模達到百億元而沒有專門稅務制度的合法市場。
不過,此消息一出,立即遭遇“是否應該收稅”以及“如何實施”的強烈質疑。且不論是非曲直,這一舉措彰顯出政府對于虛擬經濟監管的尷尬狀態。
早在2006年,就有學者質疑,虛擬貨幣會沖擊金融市場的穩定。針對此,2007年初,國家文化部、公安部、信息產業部等14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網吧及網絡游戲管理工作的通知》,希望央行能加強對虛擬貨幣的規范和管理。其中和稅務總局新規最具矛盾的部分是:消費者如需將虛擬貨幣贖回為法定貨幣,其金額不得超過原購買金額;嚴禁倒賣虛擬貨幣。
由此可見,這一壓制虛擬貨幣交易的措施一年多并未起到太多效果。

當然,這一尷尬并非只出現在中國。隨著虛擬經濟在世界各國的崛起,如何管制的爭論從未停止。2006年,美國國會曾探討過是否要對虛擬世界中的交易進行征稅,但主管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的議員Jim Saxton公開表示反對。在他看來,虛擬經濟的發展已經超越了現行法律,需要在聯合經濟委員會對虛擬經濟進行深入研究后再出臺相應策略,而不是在尚不成熟的情況下出臺稅收方式?!拔蚁嘈?,這會是一個錯誤。”Jim Saxton說。
但在韓國、瑞典等地,政府已宣布對虛擬貨幣和財物交易征稅。在瑞典,一旦虛擬貨幣和財物要轉換成現實貨幣,賣家必須自覺向收稅員報稅——但在納稅人還遠未成熟的中國,這一方式顯然并不適用。
今年早些時候,針對漸成規模的網上實物交易,工商局也希望以網上商店申請牌照的方式進行規范,但因為實施的難度,目前為止收效甚微。顯然,互聯網新經濟和傳統經濟有著諸多不同,并非簡單沿用原來模式便能規范和發展,在這方面,監管部門還需多做功課。
不過,無論如何,關于這一領域的研究,的確應被政府部門更多地列入日程表:隨著年青一代對網絡的高度依賴,針對網絡創作的虛擬產品的價值會不可避免地高速增長——甚至有創業者相信,未來虛擬的路易威登皮包,應該比真實的更貴:因為它能讓更多人看到,滿足更大的虛榮心。這就讓新規則的完備性面臨著很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