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于巨大的保增長壓力,在10年前亞洲金融風暴中“堅決不貶值”的人民幣,還能再一次說不嗎。
奧巴馬在總統競選中的獲勝再一次提振了美元的上升曲線。但中國決策者卻似乎又回到了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那場生死攸關的考驗中。
金融危機加劇的3個月來,美元兌世界主要貨幣升值17%。而此間1美元兌人民幣卻停留在6.8以上停滯不前。這與過去3年來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的路徑已截然相反。這意味著,人民幣兌美元升幅減緩的同時——這看似有利出口,對其它貨幣如歐元、韓元等卻大幅升值。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數據,人民幣兌歐元從7月初以來已累計上漲近24%。韓國貨幣韓元兌人民幣更是從140:1急劇貶值至超過200:1。與十年前一樣,亞洲各主要國家已經開始加速貨幣貶值以確保在危機中獲得更多的出口訂單。這無疑是對中國相應出口行業帶來挑戰。11月12日、中國海關公布,中國10月份出口額較上年同期增長了19.2%,增速低于9月份的21.5%和2007年全年的25.7%。
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在鄰國貨幣匯率大幅貶值的情況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支持了鄰國的出口,從而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贊譽。十年輪回后,一場更大的世界金融危機之下,人民幣匯率問題再次成為中國決策者的考量。此時,中國實現與美元掛鉤的有限浮動匯率已超過3年,巨額外匯儲備和龐大的貿易順差使得中國在世界格局中更加牽一發而動全身。與此同時,十年來對人民幣的貶值使得出口貢獻占GDP比重已超過40%——面對兩邊同樣加重的砝碼,天平該傾向何處?
喘息之機?
已有人開始質疑美元突然變奏的背景不同尋常。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局長李連近日表示,美元一直以來的貶值和最近的逆勢升值是美國交叉運用的兩個戰略手段,理由是美國的金融危機影響到了銀行、股市、大宗商品市場、居民消費等等,唯獨沒有影響到美元的匯率。較高的美元匯率必然吸引它國投資者將手里的辛苦錢回流至美國,從而為美國人的麻煩埋單。
但美元升值有其必然因素,美國債券市場危機引發了市場流動性緊縮,美元供需失衡是美元升值的客觀基礎。由于擔心各國基本面的持續惡化,世界各地的企業和個人投資者紛紛撤出自己的投資,并將資產轉換成黃金或者美元、美國國債儲存。這樣的情景出現,一則是得益于“全世界都已經陷入了危機,美國的情況看起來反倒不那么糟糕了”;二則是美元所代表的龐大經濟規模和歷來都不負眾望的擔當起了保值工具角色。
無論如何,美元的升值或將伴隨奧巴馬的登臺成為定勢,中國決策者因此承擔了巨大壓力。人民幣匯率在近幾年以平均每年升值超過10%的幅度,在今年結合通貨膨脹、勞動力價格上漲、央行加息和緊縮流動性、海外市場萎縮、國內產業結構缺乏合理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中國的經濟體面臨了幾乎自改革開放以來最大的挑戰。
為了防止經濟下滑,從近兩個月開始,宏觀經濟政策向著“保護經濟平穩增長”方向調整。迄今為止央行已經兩次降息、增加出口退稅、規劃巨資用于鐵路和其它基礎設施建設,甚至有消息表示央行將放棄對于商業銀行的信貸硬約束,以鼓勵商業銀行房貸和檢驗提高其自身信貸風險控制能力。“目前看起來幾乎所有的宏觀調控政策都已經被使用了,唯獨匯率調控政策尚未見諸行動。”中國銀行全球金融部高級分析師譚雅玲說。
而看起來,在目前的形勢下進行人民幣貶值好處多多,首先因為美元也在持續升值,調整人民幣幣值的壓力較小。同時,中國是美國國債的主要持有國,美國要完成7000億美元的銀行救助方案想必還需倚重于來自中國的資金支持,因此中國有理由期望華盛頓方面暫時忽略人民幣升值問題。如此,也就難怪人們冀望于華盛頓召開的全球峰會,希望中國能夠在其中“找到更加公平的待遇”,而不是被焦頭爛額的西方國家當作救急的錢袋子。
荷蘭國際集團(ING)的經濟學家蒂姆·康敦在近期一份報告中表示,他們認為這種情況意味著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的升值幅度將為0,未來一年美元兌主要貨幣的升值將預示著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早在9月中旬,人民幣離岸市場上就出現了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預期,這是自2005年匯改以來首次出現持續的人民幣兌美元貶值預期。
轉型動力
但良好的愿望未必能夠實現。近期訪問中國的美國財政部主管國際事務的副部長麥考密克繼續向中國施壓稱,不論是按名義匯率,還是按貿易加權匯率,人民幣兌美元都需要升值。
鑒于人民幣已普遍被認為存在低估,在中國繼續保持大量貿易順差的前提下,即使人民幣匯率維持穩定,依然會被那些在困境中掙扎的經濟體視為在挖自己墻角,從而受到憎恨。
“現在的情況不是人民幣應該升值還是貶值,而是想不繼續升值也不太可能了。”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史蒂芬·羅奇對《環球企業家》說。而在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看來,人民幣的穩定持續升值才是出路,而不是貶值以獲得臨時喘息的機會。
謝國忠表示,今年中國的出口型企業遇到的問題并不完全是人民幣升值的原因,而是企業的產品過于低端和缺乏競爭力,是產業結構的問題。而人民幣升值正是一直以來促進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最強大的力量。也正是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超過8:1升值到6.8:1的這段時間內,中國出現了諸如聯想集團這樣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
在這一方面,韓國正可作為借鑒。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韓國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人為壓低韓元匯率,每年的出口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近一半——這與今天中國的情形類似。由于韓國國際收支持續順差,外匯儲備劇增,韓元升值壓力逐步顯現,在1985年至1989年四年期間,韓元升值了25.3%。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韓元兩年內貶值40%。韓元升值的直接影響是長期以來支撐韓國經濟奇跡的出口增長開始大規模放緩,全國上下哀聲一片。
不過,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韓國經濟開始出現強勁增長,韓元對美元開始了長達十年的升值,從1997年底1740韓元/美元上升到目前的920韓元/美元左右,累計升值達47%,成為幾個主要國家與地區貨幣中相對美元升值幅度最大的貨幣。其間,韓國國內需求取代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并順利完成了經濟結構的轉型,誕生了三星、現代這樣以科技創新和質量管理著稱的跨國企業,以及爭雄世界的造船業。對于現下的中國而言,有魄力重走十年前的韓國之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