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現象表明,聲勢浩大的拯救措施還只是剛剛開始。
當美國財政部和聯邦儲備委員會正在應對金融危機的時候,準確的判斷這場自1930年以來最嚴重的銀行和經濟危機處于什么階段無疑是非常有用的。在短短兩個月中,英國經濟便陷入衰退,而美國人卻還在奇怪,為什么傳統的衰退信號一個都沒有出現。市場的狀況表明,一場嚴重的蕭條已經近在咫尺。
整個股市陷入了一種戰戰兢兢的狀態,但凡外界有一點積極的信號,都會成為股市狂漲的巨大推動力,而一點點關于衰退即將到來的暗示,也會讓市場迅速下跌。當我們真正進入衰退的時候,“衰退”這個詞究竟會帶來什么呢?為什么當狀況只要沒有想象中那么差,市場就會對積極的方面反應過度呢?毫無疑問,華爾街知道一些這條街以外的人不可能知道的消息。事實上,盡管每天都會有一些積極的消息試圖恢復市場信心,但是前景確實不容樂觀。
一個多月以前,當貝南克和鮑爾森要求與國會一些成員召開緊急會議之時,金融市場中存在較大問題的事實已經很清楚了。但是投資者似乎還處在一種半信半疑的狀態,對真實的市場狀況不愿相信,不愿接受。政府或公司的聲明卻都暗示著每況愈下的市場境遇。當美聯儲宣布接納股票作為向銀行提供緊急貸款的抵押品時,幾乎所有人都跌破了眼鏡——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拯救措施的范圍已經遠遠超越了銀行體系本身。加利福尼亞州已經表示,將為本地的汽車制造商申請聯邦救助,除AIG之外的其它保險公司似乎是緊隨其后的救助對象。在英國,首相布朗已經從海灣國家尋求了大量資金,用以振奮羸弱的英國金融機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現在的繁忙程度已經創下十年之最,到現在為止,給烏克蘭、匈牙利以及冰島的貸款已經消耗了這家國際機構超過10%的可借貸基金。然而試想一下,這只是危機的初期。美國財政部的印鈔機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SDR(特別提款權)印鈔機將會夜以繼日地工作,以滿足越來越多的救援請求。
這場危機確實有一些前車之鑒,但此前的經濟危機都是在舊的以制造業為基礎的舊產業結構下,在相對傳統的金融體系誘發下引爆的。當1930年整個世界迅速陷入大蕭條時,眾多企業的破產引發了大量的失業,嚴重地打擊了正處于嬰兒時期的消費信貸市場。無論是銀行存款保險還是失業保障,在那個年代都是不存在的,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生存而掙扎。制造業大刀闊斧地裁員創造了一支聲勢浩大的失業大軍。為了生存,他們在美國的各個角落尋找工作以及各種救助機會。
當前的經濟體系也許比舊體系更加靈活,但兩者的共同點仍舊是刻板與缺乏彈性。消費信貸是美國和英國兩大經濟體的中流砥柱,而現在卻深陷泥潭,個人消費信貸的違約率也在急速攀升。即便這類人群中的很多人受雇于服務行業——與其它行業相比,這個行業徹底失業的可能性小很多,但有一點不可否認,美國經濟的這根支柱已經變得很脆弱了,且情況會愈演愈烈。
自從1920年代以來,消費信貸已經占到了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67%左右。2001年,消費信貸占美國GDP的比重又上升了10個百分點。然而現在,消費市場以及消費者的購買力已經下降到了經濟危機前的最低水平,在接下來的數年中,67%可能都會是個值得尊敬的數字。
華爾街始終諱莫如深的是這些現象和信貸違約互換市場之間的關聯。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陷入困境,對其償債能力的日益擔憂會觸發更多相應的CDS(信用違約掉期合約),投資者將要求數十億美元的違約保險兌現。這種猜測越來越深入人心的原因是:人們認為財政部將會為這筆錢埋單。一個重要問題是,沒有人真正知道要徹底填平CDS的窟窿,到底需要多少錢。互換市場的總量非常龐大,甚至超過了參與其中的銀行和保險公司所在國的GDP總和。準確地說,互換市場的規模與潛在的支付量并不能劃等號。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也是危機帶來的最現實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