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校財局管”財務管理體制是在“校財鄉管”財務管理體制弊端迭出的情況下產生的,它適應了“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改革的要求,克服了原有財務管理體制缺點,有著自身的許多優點#65377;
[關鍵詞] “校財局管”;“校財鄉管”;新理解
[作者簡介]何龍安(1977—),男,碩士,江西藍天學院教師;馬紅坤(1972—),男,碩士,江西藍天學院教師#65377;(江西南昌330098)
一#65380;“校財局管”提出的背景
農村稅費改革之后,確定了“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這一管理體制使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始終沒有找到與這一教育管理體制相適應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或財務)管理體制#65377;在2005年《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國發[2005]43號)發布,即新機制實施以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管理主要采取的方法是“校財鄉管”,這種財務管理體制是在舊的“以鄉鎮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下產生的,與“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相違背,從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65377;
1#65380;學校經費控制主體缺失,亂支出現象嚴重
“校財鄉管”的經費管理辦法由學校和鄉鎮共同執行#65377;學校設報賬員,由報賬員統一向鄉鎮財務機構報賬,鄉鎮財務機構受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負責所屬學校的會計核算工作,學校的財務由各學校校長審批#65377;而所謂的“上級主管部門”,其實就是當地鄉鎮政府,所以只要校長和當地政府領導關系“好”,就可以隨心所欲#65380;毫無節制的使用教育經費#65377;教育經費支出的無計劃性和無預算性,造成了支出的過濫過亂:一是吃喝招待費過多#65377;鄉鎮干部下村檢查往往在中小學校定點就餐,他們很少交納伙食費,學校也常常利用請吃請喝與地方干部拉關系;二是亂送禮現象嚴重#65377;中小學校長為了保持與鄉鎮領導#65380;村領導的“密切關系”,每年春節#65380;中秋節#65380;教師節等節日,都要給他們送禮送“紅包”;三是亂發福利獎金#65377;逢年過節,學校就想方設法給教職員工發點福利;四是胡亂購物#65377;亂購亂訂復習資料#65380;參考資料#65380;作業本和教具等,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驗收”,耗費大量資金,購買了大量的一時難以利用的幻燈機#65380;錄像機#65380;電視機和電腦等#65377;這些亂支亂用現象,造成了農村中小學經費支出的“無底洞”#65377;
2#65380;亂收費現象嚴重,票據管理也極其混亂
亂收費表現:一是超標準收費#65377;主要是在學雜費#65380;班費#65380;實驗費#65380;資料費#65380;電教費和代辦費等方面超出標準#65377;二是巧立名目收費#65377;亂收照相費#65380;考試費#65380;檔案費等#65377;三是重復收費#65377;開學時已收繳了的費用,在學期結束或中途時,又再次收取該項費用#65377;四是搭車收費#65377;某些學校趁開學統一收費之機,將一些學生無需交納的費用也“一視同仁”地收取#65377;如某些學生未在學校搭膳住宿,也被學校收繳了搭膳費或住宿費#65377;
票據管理混亂表現:一是無符合規范的收據#65377;許多中小學收費不擔沒有開具財務部門統一印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收據”,而且開具的收款收據手續不全,有些收據既沒有簽字,也沒有蓋學校的公章#65377;二是收費干脆不開票據#65377;許多中小學除開學初的收費外,中途的其它收費,不管合理不合理,一概不開票#65377;三是支出票據“白條多”#65377;這種現象幾乎各校都有,普遍存在#65377;
3#65380;教育經費被侵占現象嚴重
一是學雜費被大量調用#65377;許多農村鄉鎮政府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不顧政策規定,大量調用中小學校的經費用于發放黨政事業單位職工的工資,甚至有些學校的代辦費都被調用一空#65377;二是各種攤派伸手學校#65377;治安費#65380;環衛費#65380;贊助費#65380;交通費等應有盡有#65377;三是固定資產被占現象屢禁不絕#65377;突出表現在學校的操場#65380;房屋#65380;教室常常被占用,至于課桌#65380;磚瓦被盜現象則更為普遍#65377;
4#65380;財務人員素質低下,財務處理不規范
由于向鄉鎮財務機構報賬的要求不高,很多農村中小學沒有培養專門的會計人員,更沒有獲得相關會計證書,報賬員或會計人員多由教師擔任#65377;會計人員不專業,使得財務管理漏洞百出,如賬目不符#65380;賬目不清#65380;核算不實等,使得學校財務管理混亂,嚴重影響農村中小學教育正常進行#65377;
舊的義務教育經費管理體制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有悖于全面小康社會和和諧社會建設的精神,也不利于新農村社會建設的順利進行,在這種形勢下,隨著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推進,義務教育經費管理體制也在發生變化#65377;
二#65380;“校財局管”的意義和基本運作
“校財局管”是一種與農村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管理體制相適應的財務管理體制,實行的是“集中管理,分校核算”#65377;“集中管理”就是在一個縣的區域內,設置教育經費管理中心,統一管理區域內中小學的財務活動,學校只設報賬員,統一向教育經費管理中心報賬#65377;“分校核算”就是各校的財務收支由各個學校核算#65377;學校要有完善的“收支兩條線”的預算編制#65377;收入繳存專戶,支出要經過“兩上兩下”的預算編制規定程序#65377;
“校財局管”的財務管理體制實行兩年多來,不僅推動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順利進行,而且在提高義務教育經費的使用效率等方面也起了很大作用#65377;
1#65380;強化了財務監督
實行“校財局管”后,一是對單位的資金使用增加了監督主體,由原來學校經費使用缺乏監督和控制主體,轉變為學校#65380;經費管理中心#65380;教育局等多層次的會計監督體系#65377;二是突破了分散核算的局限性,各學校撤消了財務室及會計出納建制,只保留報賬會計,履行報賬業務,所有收支核算#65380;賬冊和憑證管理都在經費管理中心,將學校統一納入經費管理中心核算#65377;三是實現監督前移,過去財政#65380;審計部門對學校財務的事后監督#65380;結果監督轉變為事前#65380;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監督,程序和結果綜合監督,進一步規范了財政資金的使用和管理#65377;
2#65380;規范了學校的收費行為
由縣教育經費管理中心對農村中小學的經費進行集中管理,每一筆收入來源#65380;支出去向都清清楚楚,并且在學校經費的預算編制#65380;收入和支出管理#65380;票據管理和報賬程序上都進行了規范,從根本上有效控制學校亂收費行為#65377;
3#65380;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
“校財局管”的實行,便于教育局及時了解各學校財務收支的實際情況,按學校各項事業開展的輕重緩急和資金需求的迫切性來安排并撥付教育資金#65377;學校的可用閑散資金都集中在經費管理中心統一賬戶上,使資金的調度更加靈活性和有效性#65377;
4#65380;完善了預算編制制度
以前,學校在支出教育經費時,沒有預算編制,甚至有的學校連預算編制為何物都不知道#65377;實行“校財局管”后,必須經過“兩上兩下”的預算程序,這就對中小學提出了這一方面的培訓要求,有利于相關人員掌握這樣方面的知識#65377;
5#65380;防止了腐敗的滋生
實行“校財局管”,單位原賬戶一律取消,經費繳存統一帳戶,資金使用由原來的“暗箱操作”變為“陽光操作”,各項財務活動都置于經費管理中心全過程#65380;全方位的監督中,提高了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切斷“小金庫”的資金來源,有效防止挪用教育資金#65380;鋪張浪費等現象的發生#65377;
三#65380;“校財局管”執行過程中兩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1#65380;“校財局管”機制的設計,是縣級教育主管部門設立教育經費管理中心,代理區域內中小學的會計核算業務,“局”是指教育局,這使得作為縣級財政部門的財政局在“校財局管”機制中缺位,造成教育局在管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時缺少同級部門的監督和制約,難免在經費管理過程中出現問題#65377;
2#65380;“校財局管”機制的實行,利益受損最大的是當地鄉鎮政府,鄉鎮政府以前集農村中小學財權#65380;人事權于一身,抓教育的積極性很高,現在一下子變得“一無所有”,不僅積極性一落千丈,還難免會給當地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的發展設置障礙#65377;由于學校在安全#65380;飲食#65380;衛生#65380;交通#65380;校舍維修和政府采購等方面,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因此如何化解矛盾,轉變當地政府的觀念,使之自覺地為當地農村義務教育事業發展提供服務,也是“校財局管”機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65377;
[參考文獻]
[1]方正松.對農村中小學經費實行“校財局管”的分析[J].科學創業月刊,2007,(6).
[2]呂愛萍.中小學校財務管理的現狀及改進對策[J].會計之友,2004,(11).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