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大學生逃課已經成為高校教學一幀與大學學習氣氛不相諧調的風景,面對這種新型失范行為,我們在看到形成這種不良風氣的教育體制、社會風氣影響等原因外,在個體層面,學生個體與講授知識的教師個體有何特殊而直接的原因呢?我們將著重從個體層面來分析與探究逃課尤其是“隱性逃課”發生的內在的深刻原因,并就此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失范行為;隱性逃課;對策
[作者簡介]吳麗華(1963—),女,江西科技師范學院理工學院講師;(江西南昌330058)盧森林(1960—),男,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副教授#65377;(江西南昌330013)
經過近八年的高考擴招,在我國的高校中,逃課現象由原來的偶爾存在發展到現在的嚴重影響教學質量。雖然對于這種失范現象每所高校都非常重視,而且也紛紛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可以說是不顧一切地提高學生的到課率,這對每一個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一件好事,然而就在這樣的情形下,“隱性逃課”應運而生。
“隱性逃課”顯然是針對“顯性逃課”而言的。“顯性逃課”即學生在正常教學時間內因非正當理由而曠課的行為,這顯然是校規嚴令禁止的,逃課一旦達到一定數量就要被開除,而且學校對于到課率不高的現象一直在嚴抓嚴管,一般情況下只有極少數同學會以身試法。而所謂的“隱性逃課”就是學生按時來上課,不遲到也不早退,坐在教室里似乎也在認真聽課,但實質則“人在曹營心在漢”,心思早已和課堂學習分道揚鑣了,只顧做自己的事情(自學其它課程、聽MP3、手機短信聊天等等),這種來上課但不聽課的現象,與“顯性逃課”的不上課也不聽課自然也有異同之分,但它對于教學質量的影響遠比顯性逃課來得隱蔽、巨大,[睜睜地看著教學質量在到課率高的假象背后急劇下降。在江西省南昌市紅角洲高校園區的隨機調查中發現,有近95%的學生承認曾有過類似“隱性逃課”的經歷,同時這種方法是女生普遍采用的一種逃課方式,“隱性逃課”波及人數之多、范圍之廣、隱蔽性之好、危害性之大令人震驚,這就不免讓人對這種現象出現的必然性引起深思了。
一、“隱性逃課”的原因——學生個體層面分析
為什么“隱性逃課”在大學生中如此普遍?筆者經過大量個案調查和文獻調查,概括出如下“隱性逃課”的原因分析模型,并將運用維納的“動機歸因理論”對此現象進行理論剖析,同時進行實踐反思。

從歸因模型中可以看到,個體的主觀努力是可控的內部歸因,即一個事件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在于個人的努力程度,而能力觀、情緒感受等一些因素也在促進或阻礙目標的達成,因此我們將重點從學生個體來分析其隱性逃課的潛在原因。
1.學生個體的觀念與群體影響
現在的大學生以1985年后出生的群體為主,即現在社會所稱的“80后”中的一部分,以獨生子女居多,這些孩子在家里都是掌中寶,受其成長環境的影響,他們大多在性格上很獨立很個性,而且帶有個人主義色彩的我行我素。只要是他(她)不想去做的事情,誰強迫也沒用,因此造成了當代的青年大學生“走自己的路,讓別說去吧”。
2.學生個人在大學生活中對于建立新的學習動機不適應
大學生進入大學后要完成三方面的適應過程,即適應客觀環境的改變、人際關系的改變以及對自我認識的改變。如果沒有建立新的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動機,再加上生活方式轉變過程中存在不適應性,容易對上課形成無所謂態度,放松對自己的監控。在學習和考試中持有“避免失敗”學習動機的學生逃課次數明顯高于“追求成功”的學生,學生如果認為幾節課不會影響自己考試及格,不會導致他們失敗的恥辱感,這種“避免失敗”動機會增加他們逃課的次數。
3.學生自律能力偏差,放縱心理強于刻苦學習的努力
面對大學校園這樣的一個半開放式的社會,同樣也有許多引誘人的新事物。因為是一個成人化的校園環境,游樂的、網絡的、同伴的招呼等各方面充滿趣味性的東西存在于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對于沒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觀,沒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來說,此時的玩樂是正好的,因為家長不在身邊,專職班主任的管理相對高中生而言放松了許多,種種便利的條件造就了其心理上的放縱。
刻苦學習的成績不是短期內可以顯現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努力過程,獲得回報的周期相對較長,而及時游樂能在瞬時體驗到快樂,因而偶爾的一次兩次逃課將助長長期逃課的念頭,從而形成不良習慣,使得逃課成為其大學生活當中的一部分。
4.學習興趣與課程設置存在沖突
從中學生較變為大學生,在最初的大學生活中,學生個體對于大學學習是充滿著向往與憧憬的,當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后發現,自己的學習興趣和課程的開設完全不是一個軌道,從課程中收獲遠低于初始的學習期望值時,學生自己就開始反思,或許我應該采取別的方式,來使自己的學習效果最大化,此時自學收獲大于課堂收獲,就必然引發“隱性逃課”的動機。
以自身的學習興趣為主導的自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自己選擇對自己有用或有興趣的知識,這種強烈的自我動機,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自我參與程度,尤其是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隱性逃課”的原因——教師個體層面分析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說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從這個層面上說,教師的責任重大,而且關于學生學習的好壞關乎教師的水平,暫且不去談論這句話的對錯,單從教師的層面上來分析,教師在隱性逃課的問題上應負有哪些責任。
1.教師的不作為助長了學生的隱性逃課
校規否定“顯性逃課”,而“隱性逃課”卻不違反校規,教師對此沒有一個界定標準,同時教師一般對“隱性逃課”的學生予以理解和表示同情,且“隱性逃課”者不影響教師上課,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老師就放之任之了。
2.教學質量不高,對職業要求認識不充分
教師的個人待遇不如意,使得部分教師本人以不負責任的工作態度予以回應,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一方面自己沒有把教學內容吃透,沒有激情,得過且過,采取一種極端態度,直接導致課堂教學質量的下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打擊,從反面加速了逃課的發生概率。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老師在學校的團隊或公司中進行了兼職,工作和社會的壓力使得他們沒有更多的時間花在備課與鉆研教學上,長此以往,教學質量自然存在下降的趨勢,而且高校中現在以青年老師居多,經驗不足也是影響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
3.溝通障礙,知識傳授的過程中缺乏情感交流
由于新一代的學生群體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所面對的世界是一個競爭而戰斗的環境,可以說他們面臨的壓力空前,同時又由于這一代人與父母的溝通也存在不通暢,情感訴求是他們生活很重要的一個支撐點。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沒有擺脫原有的模式即重知識輕感情,對于這樣的特殊時代的群體,應將教學的重點轉移,即知識傳授與情感交流并重,且從了解與深入溝通中去深刻地體驗他們的思想感受,只要做到與學生情感一致,才可以最大程度地發限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以理服人更要以德服人。
三、解決“隱性逃課”的對策分析
以上分析了“隱性逃課”個體層面的幾種普遍原因,對大學生“隱性逃課”現象進行了剖析,可見在當前背景下,大學生的“隱性逃課”行為是市場取向的理性和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必然選擇。但是大學作為國家的高等學府,不僅僅是知識傳承和職業培訓場所,特別是知識的創新、人文精神的培養,將對中國未來的大學教育和人才的質量帶來長遠影響,從個體的努力出發,大概可以有以下幾點:
1.增強大學生的危機感
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高校可以把社會的競爭因素更多地引入校園,給予學生更大的壓力,從而增強大學生的危機感,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從進校那天起對學習認真起來。使大學生不至于因中學時代緊繃的弦松懈下來而變的茫然無目標,學無動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遏制學生因感覺沒什么可學而不聽課的現象。
2.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增強大學生學習的動力
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其學習的內部力量,也是一種學習的需要,事實證明,良好的學習動機能使學生積極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自覺的排除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干擾因素,從而更好的進行學習和鉆研,產生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因此,增強大學生的學習動力,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是解決大學生學習難的一項重要措施。
3.師生共建,共同進步
加強老師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使得老師更加了解學生內心的需求,以朋友的情感交流融入到教學當中,以情感人、以情動人,從人的情感角度切入,經過后天的教育與感化,最大程度地克制“隱性逃課”。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之所以發生隱性逃課的行為,是因為他們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貪圖玩樂、急功近利等思想引起的,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是必須得加強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使他們樹立勤奮學習的信念和遠大的人生理想,從而有效的防止
因人生目標的茫然和追求享樂的心態而引起的“隱性逃課”。
[參考文獻]
[1]吳魯平.中國當代大學生問題報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張建興.大學生逃課現象的調查與反思[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5).
[3]吳淑娟.大學生逃課現象的調查與動因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8).
[4]毛宗良.大學生逃課現象的調查與對策分析[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
[5]陳剛.大學生“逃課”的行為動力分析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05,(8).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