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近年來高校中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貧困生,其所占比例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其所帶來的各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65377;對此,有關部門應當采取合理措施解決貧困生的切實問題,做到教育公平化,社會和諧化#65377;
[關鍵詞] 貧困生;高校道德教育;思想誤區;采取措施
[作者簡介]馬繼彬(1972—),男,南陽理工學院教師#65377;(河南南陽 473004)
目前我國高校在校生中的貧困生比例約為20%,特困生比例為8%#65377;據中國扶貧基金會對4省區20所高校的調查,農#65380;林#65380;師范類學校貧困生比例超過30%,特困生比例超過15%#65377;為緩解特困大學生的生活困難,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并獲得德智體全面發展,中國扶貧基金會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于2002年9月啟動了“新長城———特困大學生自強項目”#65377;這一項目啟動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響應,在不到2年的時間里,已經為全國400所高校的近4000名貧困生提供了資助#65377;
這些措施從不同程度上解決了高校中的貧困生面臨的問題#65377;但是由于其人數多等不同的原因導致了高校貧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危機化#65377;貧困生問題已經成為高校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它需要每一位高校教育者,特別是高校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反思以往對貧困生教育存在的問題,找出對策#65377;
一#65380;高校貧困生存在的思想誤區
貧困生作為一個特殊的人群,近年來受到了全社會和學校的極大關注#65377;然而,這種關注主要表現在經濟資助方面,而對貧困生的思想狀況了解#65380;關注的很少#65377;助困與育人相脫節,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65377;因為貧困而帶來的思想道德問題,在一定的情況也影響了一個人的人格發展#65377;而目前貧困生在校園內呈現出分化的現象:一部分貧困生自強#65380;自立,靠著自己的努力走出了貧困;一部分高校貧困生不能正確地面對生活的艱辛,不能正確理解生活中貧富差距現象的存在,他們或者無視學校紀律和基本的做人準則,幻想投機取巧#65380;不勞而獲,或者放棄對生活的信念,深深陷入強烈的自卑情緒中等等,成為高校中的“三困生”——生活貧困#65380;精神貧困#65380;學習困難的學生#65377;而在以下的幾個方面,有關機構應當重視#65377;
1.產生過度自卑感
由于家庭經濟收入低,自尊心在同學們間的巨大貧困富裕差距下受到嚴重打擊#65377;學習方面,初中#65380;高中受到老師同學們的喜歡,在進入大學之后變的普通而失去往日的榮耀可能的造成自卑的陰影#65377;
他們中一部分人常常表現出自卑#65380;孤僻和自我封閉的心理傾向#65377;在這種心理狀態下,會出現三種不同的行為表現:一是通過刻苦攻讀,以優異的學習成績來補償因生活的貧困帶來的心理上的自卑;二是在盲目的攀比中產生無助感,認為自己先天不如別人;三是退縮#65380;逃避#65380;離群,或者悲觀厭世,在心理極端脆弱的狀態下容易采取極端的方式對待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65377;
2.感到經常性緊張和焦慮
家庭貧困的學生在求學過程中,往往承載著家庭和個人對未來更多和更高的期望,他們希望通過發奮成才來徹底改變自己和家庭的貧困境遇和現實命運#65377;因此他們中的一些人給自己制定了很高的目標#65377;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一方面,因其期望值過高或確立的目標不切實際,無形中給自己增加了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許多現實問題難以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的拼搏得到解決#65377;
3.產生人際關系交往障礙
由于他們做事過分用心,過分謹慎,他們害怕出錯,害怕失敗而過分束縛自己,雖然成績好,但在公共場合極少發言,只當“聽眾”,看似談不善于言談,其實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害怕發言失敗導致的諷刺#65377;過分小心,愈加不敢公開表達自己的思想,愈加不敢開口,表達能力長期得不到鍛煉,表達能力就會退化,一旦開口,失敗的可能性就愈大#65377;
貧困生因家庭貧困而自卑,但作為一個自我意識已經成熟的個體,他們又有強烈的自尊要求#65377;由于這種心理的矛盾性,使貧困生在人際交往和群體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因此,對涉及自己的事情非常敏感,容易出現情緒和情感上的強烈波動,常常讓周圍的同學感到難以與之相處#65377;
二#65380;國家應當對貧困生問題采取的措施
1.增強道德觀的教育
將消費道德觀的教育寓于為貧困生解決實際困難之中?鴉堅持用傳統教育資源對貧困生進行消費道德觀的教育?鴉堅持對貧困生進行“儉而有度,合理消費”的理念教育;堅持開展勤工助學活動并努力完善幫扶機制;積極創造良好的校園消費環境#65377;
對貧困生消費道德觀的構建,不僅關系到他們的成長,還關系到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發揮#65377;貧困生消費道德觀的構建是一項集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于一體的工作,必須將其寓于為貧困生解決實際困難之中,使貧困生切身感受到黨組織的關懷和師生感情的溫暖#65377;
2.幫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要教育貧困生認識#65380;理解貧困:貧困是現實,但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貧困而失去理想和信念#65377;如果因為貧困而放棄現在的努力,那么你就沒有將來#65377;其次教育貧困學生用積極的人生態度來面對貧困,把貧困看作是命運的挑戰和磨礪,自強自信,把貧困化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65377;讓貧困生內心感動,促使他們正確認識自己#65380;奮發上進#65377;在對貧困生進行教育時,不要帶有任何偏見,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在生活上要給予資助和關心,在學習上要多鼓勵和幫助#65377;樹立他們的自信心#65377;加強對貧困生的思想教育,“扶貧先扶志”,不僅要給予物質上的幫助,更要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65377;
3.加強對貧困生心理的關注
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熱點#65377;在造成高校貧困生出現心理障礙的諸因素中,其自我設障因素不容忽視#65377;它的存在較普遍,而且影響大#65380;排解難#65377;目前很多高校要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更不用提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有所關注#65377;因此,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教學體系,特別是對貧困生的心理關注方面要加大力度,使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掌握心理調適以及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完善個性,提高承受挫折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增進心理健康水平#65377;
4.增強校園人文關懷
對貧困生實施人文關懷是構建和諧社會#65380;和諧教育的內在要求.高校應當與時俱進,樹立以人為本#65380;人文關懷的新理念,加強對貧困生的經濟關懷#65380;精神關懷#65380;學業關懷和能力關懷,構建起貧困生人文關懷的長效機制#65377;努力為貧困生的健康成長營造一種平等#65380;公正的外部環境#65377;學校在給予貧困生更多的關注和愛護的同時,應對非貧困生進行愛心教育,使貧困生和其他同學之間形成團結融洽的關系#65377;
5.加強國家相關助學政策
許多高等院校對貧困生都采取了多種多樣的積極措施,以設立諸如獎學金#65380;貸學金#65380;困難補助,緩#65380;減#65380;免學雜費等手段來解決高校貧困生問題#65377;但是政府和學校的補助杯水車薪,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65377;況且上述各種手段容易使許多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對于有一定勞動能力的青年消極的等待別人的資助,并不可取#65377;所以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時期,勤工助學這一通過勞動獲取資助的形式日益擴展,學校在提供勤工儉學崗位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努力#65377;筆者建議,在可能的情況下,將困難補助改為特別獎學金,同時加大勤工助學力度,優先滿足特困生的需要,力求通過特困生的誠實勞動獲得報酬,從而達到既解決實際困難,又實現自我教育的目的#65377;
總之,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教育工程,涉及國家對教育的投入#65380;社會的支持#65380;家庭承擔的責任以及大學生本身付出的努力等多方面的因素#65377;我們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盡已所能幫助高校貧困生在高校的優良環境中成長,使每一位貧困生不單學有所成,更是一位思想健康#65380;品德高尚的人#65377;
[參考文獻]
[1]陳德靜.關于健全和完善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思考[J].電力教育,2002,(2).
[2]石云霞等.關注高校弱勢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