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國社會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轉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文化的創新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體育是農民生活的一部分,是農民生活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農民體育關系著農村社會小康進程的步伐,也關系著整個國家實現現代化的進度。所以,農民體育文化是我們不得不深入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體育文化;新農村;建設
[作者簡介]占翡(1972—),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中學,中學體育一級教師#65377;(廣東佛山528000)
發展新文化,促進農村文化繁榮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徑。體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有著獨特、豐富的內涵,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思想。因此,在新的歷史階段加強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對于增進農民健康、培養農民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繁榮新農村文化生活、促進新農村體育事業的發展都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一、新農村體育文化的內涵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所形成的精神或觀念體系,屬于思維或心靈的東西。中國古代“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文化內揖,武功外悠”這里文化具有與武力征服相對應的道德秩序之意,指社會生活中的文治教化。在西方,文化一詞最初具有農業、耕種、培育之意,近代以來的一些研究者把文化看作是對人的心靈、知識、情感風尚的化育之意。可以看出,狹義文化指的是人類的觀念或思想體系,而不包括其他內容。
廣義文化概念是把人在實踐和生活中所創造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統稱作是文化。廣義文化泛指凡人類在其實踐中創造的,區別于原始自然物的所有內容。據此,可以把文化劃分為不同的層次和結構,如心的文化、物的文化、心物結合的文化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為文化等。
體育文化作為整個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復雜而又獨特的文化現象。體育文化從狹義上講是指參加體育活動的人的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從廣義上講則是指在體育教學、健身運動、運動競賽、體育設施建設等活動中形成和擁有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進入新世紀后,體育文化作為人們生活的必然需求,被放在了重要地位并被賦予了崇高的使命。就新農村建設而言,體育文化具有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作用———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新農村體育文化的普及、提升、發展將關系到一個民族的興旺。
二、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的社會價值
(一)提高新農村人口素質,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1998年公布的中國成年人體質測定結果表明,農民的身體形態、素質、技能等大部分指標低于科技人員、行政人員、工人等人群,部分地區的農民仍是癌癥、心血管疾病和各種傳染病的高發人群。在我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尚不發達不完善的今天,農民的身體素質不高而發病率高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在新農村建設中推進體育文化建設,增強農民的健身意識,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提高廣大農民的身體素質,促進農村勞動生產力的發展。
(二)作為鄉風文明的重要載體,推進精神文化建設
文化與新農村建設息息相關。如果說經濟、環境等要素是新農村建設的“硬實力”,那么文化則是新農村建設的“軟實力”。尤其在各種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發展觀念互相沖擊、碰撞之際,文化的特質更顯示出“硬實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將對農民群眾的道德風尚、價值觀念、人際關系產生重要的影響,對于轉變農村落后的不健康的生活觀念、排斥黃、賭、毒等的存在與發展、優化社會環境、促進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將發揮重要作用,是推動鄉風文明、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
(三)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傳統生活習俗
農村文化落后,從表面上看,是農民生活單調和生活質量不高。更重要的是,農村文化落后,禁錮了農民的思想和觀念,養成了一部分農民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的思想。在努力創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注重發揮體育的積極作用、傳播體育健身知識、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契合現代社會人文關懷精神的宗旨、確保社會穩定和打造和諧社會必不可少的一環。
三、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措施
(一)體育物質文化建設
1.農民體育發展形式應該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我國農村地域廣大,自然條件復雜,加之經濟發展所需的改革開放程度不一,即使在同一省、市、縣、鄉內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因此,農民體育必須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物質生活水平,而不能強求千篇一律。農村群眾體育開展的內容和形式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既是農村群眾體育發展的一項原則,也是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2.開展農民體育應該競技性與娛樂性相結合。隨著我國農村經濟文化的發展和農民體育工作的開展,一些現代體育項目,如球類、田徑、健美操等也在農村受到歡迎和推廣。一些經濟條件好的農村地區,竟技性的體育項目已有較高水平。隨著農村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展,以及現代競技性體育項目在農村地區的推廣,農村群眾體育講求竟技性與娛樂性相結合,既是農民體育的特點,又是一個重要原則。
3.有效利用農村學校體育資源,推動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農村體育的現狀和社會發展都要求社會成員能夠掌握現代體育文化知識和科學鍛煉身體的知識;掌握完整體育價值觀念;掌握參與體育活動的技能并養成習慣。在農村,基本每個家庭都有成員參與到學校生活中。因此,可以利用學校體育資源的優勢,發展農村體育文化。
4.創新機制促進體育產業,發展農村民辦體育文化。農村體育產業的發展,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托,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發展縣、鄉鎮、村文化設施和體育文化活動場所,形成農村體育文化服務網絡。同時鼓勵社會資本在政策范圍內,以各種形式興辦農村文體實體,形成以多種形式和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體產業格局。
(二)體育行為文化建設
1.強化政府職能,提高體育管理人性化、人文化和法制化水平。在我國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總體偏低、地區發展不平衡,以及農民體育發展水平滯后的現實情況下,必須強化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要把發展體育事業納入小康村鎮建設的發展規劃,作為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創建文明村鎮的重要內容。要將體育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統籌規劃,并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工作的業績之一。要把農民體育事業費和體育基本建設資金列入財政預算和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建立資金專項管理,作好長遠規劃。要建立與當地農民體育發展相適應的工作機構,配備工作人員,要積極宣傳、普及體育科學知識,推廣簡便易行、科學有效的體育健身方法。要不斷加大對農民體育的扶持力度,建立“體育三下鄉”活動人性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的管理模式。
2.農民體育應該堅持以民族文化傳統為主。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廣泛分布于全國各地,因氣候、地形等自然條件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形成了我國各地方特殊自然、人文環境下的多彩的體育文化項目,如南方農村的龍舟賽、舞龍舞獅,北方農村的扭秧歌、踩高蹺;西北游牧地區的摔跤、賽馬,南方水鄉山寨的游泳、爬山;體育運動項目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另外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由于受其民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其聚居的地方,體育項目更是絢麗多彩、十分突出,如叼羊、搶長炮、蕩秋千、珍珠球、木球、射箭、摔跤等項目。各具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體育項目,反映了不同地區農民勞動生產的場景,構成了不同地域特色文化的多彩畫卷。因此這些傳統的體育項目特別深受農村居民喜愛,通過制定和完善這些項目的競賽規劃,使其規范化、條理化,民族風格更加突出,地方特色更加明顯,使得我國農村地區體育活動內容豐富多彩。
3.拓寬服務領域,提升農民體育參與的組織化程度。在我國農村居民居住比較分散、作息時間各不相同,組織活動便成了農民參與體育的平臺和載體。農民體育參與的組織化程度高低基本上與他們的參與多少和參與自主性強弱呈正相關關系。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增強農村體育活動的組織化程度:第一,鄉鎮政府以體育節、體育月、體育周、體育日等形式進行統籌安排,規劃活動。第二,社會體育指導中心,鄉鎮、村建立的體育指導站和健身點發揮以點帶面的作用。第三,充分發揮農民體育協會、群眾體育健身俱樂部、共青團組織和婦聯的作用,利用農閑、節日、墟日等組織舉辦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體育比賽、體育表]等活動。不僅給群眾提供了親身參與、體驗體育的機會,而且可以起到示范作用。這樣既激發農民參與農村文體建設的熱情,又豐富和活躍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從而引導農民形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4.加強農民體育基層組織建設,培養有文化內涵的體育工作者。在社會更趨于現代化的過程中,在文化轉型的當下,農民體育的開展不能只是簡單的活動形式,而是要從思想意識上和文化氛圍中找到開展農民體育的最佳形式,這就需要高素質、會協調、講方法的農民體育工作者,能將體育與文化結合起來,讓農民體育的開展更豐富多彩、喜聞樂見,展示新形勢下農民體育既現代又鄉土的魅力。農民體育基礎組織從縱向上有三個層次:縣級體育組織、鄉鎮體育組織和村級體育組織。從橫向上分為政府體育組織,如縣體育局、全民健身領導小組或鄉鎮文體站;各級群眾組織中的農民體育組織;農民體育社會團體以及群眾性體育團體,如武術俱樂部、晨練站點等。這些組織都應該培養具有文化內涵的人才,不僅具有組織體育活動的能力,更有將地方文化與體育活動結合起來,展現地方體育特色的能力。
四、結論
推進農村體育文化建設對于提高新農村人口素質、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進新農村精神文化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方式、拉動新農村體育消費、推動新農村體育產業發展等有著重要作用。體育物質文化建設是新農村體育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體育行為文化建設是新農村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體育意識文化建設是新農村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因此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應分別從體育物質文化、體育意識文化、體育行為文化三方面入手,采取相應的措施,這樣才能推進新農村體育文化建設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趙杰.在探求和創新中構建和發展現代體育文化[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 2006, (1).
[2]陳健.我國農民體育消費與體育健身的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5,(3).
[3]樊炳有.農村體育發展的動力機制探討[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5,(11).
[4]裴立新.當前農村體育發展中若干重大問題的理性思考[J].體育與科學, 2003,(3).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