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隨著我國城市住宅的小區化,社區文化的建設已不容忽視。社區圖書館已經逐漸成為社區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就建設社區圖書館的必要性、途徑及服務特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社區圖書館;建設;服務特點
[作者簡介]周寰(1974—),男,南昌大學圖書館館員。(江西南昌330047)
一、建設社區圖書館的必要性
1.社區圖書館是繁榮圖書館事業的重要基地
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住宅建設的迅猛發展,商品住宅正朝小區化的方向向城區周邊漫延,新建的住宅小區大多處在城市的邊緣地帶。而我國現有的公共圖書館大都在城市中心地帶,公共圖書館因地域的局限性其輻射力、影響力受到一定的限制,難以較好地滿足居住較遠的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社區圖書館以其小型、分散、便利、快捷的優勢,很好地延伸圖書館的服務功能,成為了市民家門口的公共圖書館。它所具有的地域親和力和借閱便利性的優勢,是其他類型圖書館所無法替代的。加快社區圖書館的發展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信息需求,也是推進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社區圖書館繁榮,我國圖書館事業才算是真正的繁榮。
2.社區圖書館是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基地
隨著知識經濟到來和我國學習型社會的建設,學習已經變成了終身化的要求。人們必須不斷的學習更新知識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和自身發展的需要。在社區建立圖書館,有利于社區全民學習風氣的形成。社區圖書館可以發揮其參與創建學習型社區的主力軍作用,成為學習型社區建設的重要基地。
社區圖書館通過倡導讀書學習,把濃厚的讀書氛圍、學習氣氛展示給社區居民,讓他們從讀書的氛圍中受到感染,并付諸于具體的讀書、學習的行動之中,以濃烈的學習氛圍而成為社區居民的“知識超市”。社區圖書館作為社區學習交流的一個重要的社會教育機構,開展各種報告會、]講會、交流會,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知識素養和精神境界。社區圖書館必將成為社區居民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事事學習的最佳場所。
3.社區圖書館是社區居民文化休閑的重要基地
現代人在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也需要文化娛樂,達到陶冶情操、放松精神的目的。社區圖書館文化氛圍厚重,又地處城市居民聚集地,其深厚的知識內涵使它具有其他社會娛樂、休閑設施所無法比擬的獨特“內在美”,是身心疲憊的人們晚飯后的休閑好去處,逐漸成為社區居民的“文化休閑”中心。
社區圖書館可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如書友茶座、音樂欣賞、百姓論壇等,在給他們提供放松、交流的場地、機會的同時,不斷提升社區居民的文化品位,充分發揮圖書館休閑教育的職能,引導他們提高休閑效益,成為居民的“第二起居室”。
4.社區圖書館是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基地
社區是社會的基層組織,也是人們除工作單位外主要的生活空間。構建和諧社會,發展現代文明應是社區建設的主要目標,社區圖書館作為社區的主要文化場所責無旁貸。社區圖書館的建設和各種活動的開展會大大增強居民對本社區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大大增強社區人與人之間的親和度和關愛度,社區圖書館成為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基地。
社區圖書館可以圍繞當前社會熱點建立科普網站,開展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如“月球探秘圖片展”、“家庭避震要訣”、“奧運知識競賽”等,這不僅可以引導居民讀書意識,還可以使更多的社區居民認識圖書館、利用圖書館,擴大圖書館在社區的影響,還能提高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豐富社區居民的精神生活,形成人人愛科學講文明的氛圍,共同構建文明和諧的社區文化。
二、建設社區圖書館的幾種途徑
在社區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除政府出資興建社區圖書館外,還應根據具體情況,同時采取多種方式辦館。
1.與公共圖書館聯合辦館
社區圖書館與公共圖書館圖書共建共享是一種有效的辦館模式。藏書過少一直是困擾社區圖書館發展的“瓶頸”,而公共圖書館有著大量高質量的藏書。如果能夠充分發揮公共圖書館圖書資源優勢,向社區圖書館提供新書并進行定期更換,不僅解決了社區圖書館館藏資源不足的問題,還有利于發揮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的最大效益。這種合作形式,不僅兼顧了公共圖書館的圖書擁有權,也讓社區圖書館與大型公共圖書館的讀者同時享受到新書。
公共圖書館還可以發揮人才優勢,對社區圖書館開展業務指導,對社區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使其掌握必要的圖書館專業知識,提高社區圖書館服務水平,并及時解決社區圖書館發展遇到的技術問題。
2.開發商和物業承建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不少房地產開發商已經注意到,人們在購買房屋關注住房面積的同時,社區的配套環境設施尤其是文化娛樂設施越來越受到買主的關注。開發商可以把在小區內建設圖書館作為一個重要配套設施進行規劃,這既可以提高小區的文化品位,還可以成為推動樓盤銷售的亮點,以此來吸引更多的業主入住小區,從而取得開發商和買主雙贏的效果。
社區圖書館除由房地產開發商出資籌建外,還可由物業管理部門進行統籌管理。物業管理部門除提供社區圖書館的場地外,作為完善社區服務功能,物業管理部門可在居民交納的物業管理費中支付一部分作為社區圖書館的運作資金,從而使社區圖書館資金方面有了一定的保證。
3.個人辦館,有償服務
社區中不乏有熱心公益事業的實業家,應該允許他們以個人的名義出資建館。由他們出資興建的社區圖書館,提倡半公益型,實行免費服務和有償服務相結合的辦法。在書刊借閱上,可以打破傳統的借閱方式,采取閱、借、租并舉方式。像報紙、雜志、科普讀物應該是無償給居民閱覽;像自然科學和少兒圖書采取辦證按年或按月“借”;像通俗性文藝圖書則可按周或按天“租”。
社區圖書館還可以向居民提供打字、復印、傳真等服務,甚至還可利用社區圖書館這一場所代售報紙、雜志、圖書。或者收集各種中介信息,以有償服務的形式供居民查詢,從而更好地為社區居民生活服務。這種模式既讓出資人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又是當前社區辦館的有益補充。
4.建立圖書銀行
建立“圖書銀行”是對社區圖書館藏書的有益補充。“圖書銀行”是借鑒銀行的運作模式,采取“存書自愿,取書自由,存書付息,借閱收費”的方式。即社區居民可以自行選擇存書的數量和時間,把自家藏書以“存款”的形式存入社區圖書館,由社區圖書館代為保管并供別人借閱。存書按被租借次數的多少付給存書者“書息”,存書者用“書息”便可免費在社區圖書館借閱自己喜愛的圖書。
“圖書銀行”這種模式不僅豐富社區圖書室的館藏,提高圖書資料的使用效率,實現了家庭藏書資源共享,而且培養了社區居民“愛書、藏書、讀書”的良好風氣,增強了社區居民對社區圖書館建設的責任感。
三、社區圖書館服務特點
1.服務對象家庭化
家庭讀者是社區圖書館讀者隊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公共圖書館(或高校圖書館)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單個的,而且規定借書證只能本人使用,忽視了家庭這支潛在的讀者隊伍。社區圖書館要改變過去一人辦證一人用的規定,采取以家庭為單位辦理借書證的辦法,一個家庭只需辦一個借書證。這樣,家庭每個成員都可以持證到圖書館借閱書刊資料。
社區圖書館服務的家庭化,不僅滿足了家庭讀者的知識信息需求,而且營造出濃厚的家庭讀書氛圍,使社區內每個家庭的文明程度提高,這對于提升整個社區的文化形象發揮著重要作用。
2.服務時間人性化
社區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所有居民,這就決定了社區圖書館開放時間的特殊性。在開放時間的選擇上應貼近社區居民,設置充滿人性化的社區圖書館開放時間。
平時因為大多數社區居民都是白天上班(上課),所以開放時間應盡量適應社區居民的作息時間,最好采取“倒作息”制度來取代一般圖書館通常采用的作息制度,開放時間可定為下午四點至晚上十點;針對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時圖書利用率最高的特點,采取白天開放的方式。這樣確保社區居民在休閑時間利用圖書館,從而提高了社區圖書館的圖書利用率。
3.閱讀興趣導向化
如今相當多的青少年缺乏閱讀習慣。據2008年7月公布的第五次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有42.8%的讀者把不讀書的原因歸結為“沒有讀書的習慣”。事實上,閱讀對他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甚至比單純學那些書本上的知識還重要。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會對他們的道德、情感、性格等方面都產生一定正面影響并受益終身。對未成年讀者閱讀興趣進行引導是社區圖書館工作的一項特殊任務。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而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有時會產生負面效應。社區圖書館工作人員還有責任為每一位未成年讀者挑選一本適合他們閱讀口味的課外書。只有有了適合自己閱讀口味的好書,才有可能從頭至尾地去品嘗、咀嚼它,也才有可能由此發現讀書的樂趣,從而愛上社區圖書館。只要我們引導得當,他們便可能喜歡上閱讀,并從中享受到閱讀的快樂。
4.信息服務多樣化
社區圖書館不應只是傳統意義的只提供書刊的“圖書”館,而應成為社區的信息中心。社區圖書館可以為社區內居民提供各種實用的生活信息,如社區日常動態信息、天氣預報等;還可以以社區圖書館為平臺,傳遞各種與社區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便民信息,如商場商品的優惠信息,住房出租轉讓信息等。只要居民需要的信息,都應采取各種方式盡量滿足。為社區居民提供信息服務,不僅可以改變圖書館的形象,而且還可以提高社區圖書館在社區的地位,使居民當對信息有所需求時,首先想到社區圖書館,把社區圖書館作為信息來源的中心。提供信息服務還能增進居民與社區圖書館的聯系,激發人們關心、支持、參與社區圖書館建設的熱情,讓社區圖書館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熊太純.我國城市新型社區圖書館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情報, 2007,(10).
[2]王利萍.圖書館2.0網絡知識社區構建[J].情報雜志,2007,(12).
[3]李忠霞.新建社區圖書館建設探討[J].圖書館論壇,2007,(7).
[4]梁燦興.試析民營圖書館生存空間的特征[J].圖書情報工作,2007,(1).
[5]張正.公共圖書館平民化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3).
[6]王罡.建設學習型城市的圖書館知識聯盟[J].現代情報,2007,(12).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