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趨勢,它們是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活生生的現實。二者之間是一種互補、互動的關系。中國只有順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潮流,抓住機遇,充分利用WTO規則,在參與區域貿易安排中揚長避短、有所作為,中國的和平崛起才有可能。
[關鍵詞]區域經濟一體化;中國;對策
[作者簡介]劉 琴(1975-),女,南昌市市政公用局火車站廣場管理處經濟師。(江西南昌 330000)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趨勢,它使世界經濟在趨于融合的同時,又不斷地以一些地區為核心進行聚合。在20世紀80年代末區域經濟一體化出現新一輪高潮。原有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成員持續增加,范圍不斷擴大,并向更高的層次和形式發展。同時,新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不斷涌現。絕大多數國家都在從自身的現實利益出發,積極尋求建立雙邊或多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作為一個處于快速成長時期的大國,我國也正在成為新世紀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
那么,我們是如何認識區域經濟一體化并且中國又是如何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呢?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現狀
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兩個既相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范疇。區域經濟一體化是指某一地理區域內或區域之間,某些國家和政治實體為實現彼此之間在貨物、服務和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經濟發展中各種要素的合理配置,促進相互見的經濟與發展,而達成的取消有關關稅和非關稅壁壘,進而協調產業財政和貨幣政策,并相應建立起超國家的組織機構的過程。其表現形式是各種形式的經濟貿易集團的建立。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是實現經濟全球化的一個必經過程。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迅猛發展起來。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8年,區域貿易份額占世界的61%,其中亞太經合組織(APEC)、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這三大區域就占54.4%,到2002年1月,在世界貿易組織注冊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協定共有162個,其中80%都是在20世紀90年代成立的。目前已基本成立了歐洲經濟區、美洲經濟區和環太平洋經濟合作。走在最前面的也是最成功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是歐盟,歐盟的發展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提供了成功的典范,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
二、中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的地位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參加了一些區域和次區域合作組織,像亞太經合組織、曼谷協定、上海合作組織、瀾滄江——湄公河地區的次區域經濟合作、圖們江地區次區域合作組織等等。盡管中國的對外區域經濟合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中國參與的區域組織都是相對松散的,一體化程度比較低,與世界各地的蓬勃發展的區域合作組織相比,我國對外區域經濟合作的進程更顯緩慢。
三、中國的對策
我國作為一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國家,而且到目前為止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程度也不高,面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蓬勃發展,特別是涵蓋與我國有相似競爭力的國家的區域組織的發展,如果不及時采取對策,就可能損害我們的經濟利益。所以,我們應當正視區域經濟一體化大發展的現實及其給我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采取有力的對策。
1.中國針對國內經濟應采取的措施
在未來的10~20年,中國面臨著全球化和工業化雙重挑戰,區域經濟一體化即是這種挑戰的具體表現,它對中國經濟也意味著巨大的機會。
(1)完善經濟運行規則,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立法建設。目前區域經濟一體化建設的主要形式是政府間互動和民間交往兩種形式,無論是在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待提高。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立法建設,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目標、原則、方法、成員、組織和權利義務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正規化和長期化是建設的關鍵。
(2)轉變政府管理的評估標準,加強政府的能力建設。必須把對政府的考核轉變到以社會綜合效益為主,以經濟增長指標為輔的方向,引入社會公眾評價標準,從人民滿意度、生活質量、境標準等方面綜合評估政府的管理效能。這是推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根本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區域經濟一體化只能是一紙空談。
(3)有效保護國內市場,統一國內市場。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欺詐行為、保護產品質量,中國應對其他國家商品和服務自由進入該國市場采取一些措施,如技術標準、技術法規等。在保護國內市場的同時,我國應該盡快建立起統一的國內市場,實現全國經濟一體化。這是未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大力促進中央和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加強中央政府對區域貿易和要素流動的有效監督,消除地方政府對區域經濟的過多干預;進一步加大各地帶之間跨地區的重大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建設,為國內市場一體化創造必要的硬件條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地方壁壘,整頓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通過加強和鼓勵地區間經濟聯系和合作,促進全國經濟的一體化的形成。
2.中國針對國外經濟應采取的措施
(1)積極參與和尋求區域經濟合作。面對國際性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形成后的巨大壓力,區域外國家最直接的對策就是組建自身的區域性組織,加強對外談判和抗衡力量、獲取一體化收益,減少因貿易被“轉移”而受的損失。中國也需要與周邊其他國家和區域建立自由貿易區,嘗試自由貿易區。
從地緣上說,中國地處東亞,東盟位于東南亞,雙方地理位置臨近,建立自由貿易區有利于進一步發揮經貿合作的優勢。實現區內貿易、投資自由化后,東盟將成為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跳板之一,所以我們要積極創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2)擴大對國際性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直接投資,分享其一體化利益。為了適應國際市場競爭,沖破國際性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對外設置的貿易壁壘和差別待遇,鞏固和擴大區域內國家市場,許多國家都以增加對區域內國家的直接投資、使企業和產品當地化來實現其集團貿易保護主義。近些年來,由于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貿易摩擦與沖突越來越多,特別是針對發展中國家的重點出口產品比如紡織品、服裝、鞋類、電子產品、車輛和其他勞動密集型消費品的貿易限制和反傾銷調查日趨增加,嚴重妨礙發展中國家出口的進一步擴大,發展中國家也紛紛到區域市場內部投資辦廠。我國近年來對歐盟和北美的直接投資也有所增加,但相比之下,我們應該加快投資步伐。我國企業當前也應該抓住機遇,使已經著手興辦的各加工企業收到應有的經濟效益。
(3)充分利用世貿規則,創造有利于我國商品出口的環境。在現階段難以獲得區域合作利益的情況下,充分利用世貿規則保證我國在國際貿易中應享有的權利,是進行國際經濟合作、沖淡區域集團排他效應的最有效的途徑。作為一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參與多邊貿易體制還意味著在雙邊途徑之外多一種選擇。因為在雙邊解決途徑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實力,可以在雙邊談判不能奏效時,或者面臨單邊主義的威脅和挑戰時,求助這一多邊機制討回公道、維護自身利益。這樣,我國便增加了爭取正當權益的機會,可以避免來自歐盟及其他國家的由反傾銷引起的單方面制裁。
四、結束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浪潮也波及整個世界,對世界經濟總體格局及國際經濟秩序產生了重大影響。以上分析表明,中國在今后為了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長期目標,除積極參與WTO主導下的經濟全球化,從多邊貿易自由化中獲益之外,還應當適應世界經濟格局的新變化,積極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建設,通過與周邊國家建立區域一體化組織加強合作。這樣,才能回避被日益增加的自由貿易區“邊緣化”的危險,繞過集團貿易壁壘,分享一體化利益。
[責任編輯:盧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