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在初中的各科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當前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化學教學中可以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加強環境保護教育,利用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化學教學;科學精神
[作者簡介]李勁松(1970-),男,南昌市灣里區第二中學中教一級。(江西南昌 330004)
育人是我們教育的目的,教書應該是為育人服務的。新課程標準要求各門課程要結合自身的特點,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等方面的教育。筆者就初中化學教學中開展思想品德教育談談個人的認識和做法。
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推動力。在化學教學中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化學工藝方面對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貢獻,讓學生為我們的祖先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而自豪。如在學生的第一堂化學課上介紹造紙術、火藥的發明和運用,冶煉和瓷器也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化學工藝,這些技術也遠遠領先于世界各國。這些內容的加入一方面拉近學生與本學科的距離,同時也讓學生再次感受民族的偉大。學習“鐵的冶煉”時可說明我國早在春秋戰國已經掌握了高超的冶鐵煉鋼技術,使學生了解社會需要也會促進科技的發展。火藥還可以與燃燒或碳性質的有關內容相聯系,造紙與氫氧化鈉的用途相聯系,印刷與碳的單質相聯系。這一切的成就無不閃爍著我們祖先智慧的光芒。
新中國在化學工業、科學研究方面成就也很巨大。解放后,我們有了自己的石油,化學工業迅速發展,結束了煤油、火柴、燒堿都要從外國進口的歷史。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石油、化學工業和科技方面取得偉大成就,現在我國鋼鐵產量居世界第一;我國的化學家同生物學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島素。我國化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學結構與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為人工合成生命物質邁出了新的一步等。張青蓮主持測定了多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并被國際源自委員會采用。還有兩彈一星、神州飛船、探月工程、人類基因圖譜工程等在許多方面與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都可以在相關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擇機穿插,將大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樹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思想感情。
有些外國化學家熱愛祖國的事例和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也可以作為我們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愛祖國的接班人的生動素材。丹麥物理學家玻爾用化學方法保護諾貝爾金質獎章的故事。一生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居里夫人,把自己艱辛發現的元素命名為“釙”,以紀念自己的祖國波蘭的事跡等。
二、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辯證唯物主義是研究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并能讓學生通過化學學習了解辨證唯物主義的理論。初中化學教學中充分的讓學生認識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變化的,一個人也是可以變化的。粒子可分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物質的純與不純是相對的,人的各方面好與壞、對與錯也是相對的。物質的運動都有趨向穩定的趨勢,所以金屬原子化學變化中易失電子,非金屬元素原子化學變化中易等到電子,形成了穩定的離子才可以形成穩定的化合物,許多人也是在追求穩定和諧的生活與人生。通過燃燒、爆炸、緩慢氧化和自燃、溶液與濃度等知識,讓學生初步了解內因是物質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只能通過內因起作用。運用物理變化、化學變化、質量守恒定律等知識,通過化學變化中物質或其他因素對反應的影響的探究,逐步使學生建立量變到質變、對立統一規律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金屬與鹽溶液發生的置換反應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強者上弱者下”,人只有自強不息,才有更大的活動空間,才有更多的機會。化學研究的目的最終就是認識物質的用途,物質的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物質的性質,任何的物質都可以為人類所用,從不活潑的稀有氣體到我們周圍的一切物質,即使是劇毒的砒霜、一氧化碳等也可以為人類廣泛使用,引導學生懂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道理,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三、加強環境保護教育,讓學生領會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意義,養成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好習慣
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了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也對環境造成了污染。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建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環境問題也日益尖銳。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已經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性影響。滇池的水不清了,太湖的水不美了,垃圾充溢臭氣熏天,許多河流魚蝦絕跡,沙塵暴頻頻發生……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這是人禍。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是一件事關未來、影響深遠的大事情。化學是一門與環境聯系緊密的自然科學,是學校教育貫徹落實環境教育的重要學科之一,化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化學教學在培養學生環保意識中占有重要地位。許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過程、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與化學教學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系。老師們可以通過化學課堂教學,化學實驗過程,化學課外活動,加強環境教育進行環境教育。在教學中可以結合空氣、水的污染和防治,水與人類的關系等內容的講授,讓學生了解環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污染的知識,培養學生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實驗探究過程中,教育學生正確處理廢水、廢氣、廢渣,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同時應讓學生走出課堂,了解我們生活的環境狀況,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積極參與治理環境的活動,教育學生環境保護要身體力行,從自身做起。教學中要教育學生敢于同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行為作斗爭,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
四、利用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方法和科學態度
新課標要求在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化學現象、化學理論和科學探究的過程的同時,使學生養成謙虛謹慎、腳踏實地的態度,養成善于質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培養學生養成務真求實、理論聯系實際、嚴肅認真和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等。一方面可以通過科學家的事跡教育學生,另一方面就是利用好探究活動實施教育。化學實驗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培養學生能力和學生科學態度的重要途徑。在“標準”和“活動與探究建議中”提出了41個實驗,其中大多要求學生動手完成,這與老的大綱以教師演示實驗為主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引領學生觀察實驗,客觀的分析事實。要引導失敗的同學進行思考其原因,不斷改進實驗從而獲得成功,而不是把所有的同學都統一到一個結論上來。設計實驗要求學生考慮實驗的許多問題:裝置是否簡單,操作是否安全,效果是否明顯,成本是否經濟,環保情況如何?等等。逐步的幫助學生懂得如何科學的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化學實驗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為了培養學生勤學好問、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在每次實驗要讓學生事先帶著這些問題去,要鼓勵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敢于創新。探究活動要盡可能的安排分組進行,明確分工,通過幾個人共同完成學會團結協作,還可以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滲透品德教育并不會削弱化學學科的教學意義,反而使得教學目標得到升華,而且讓化學教學過程更有人情與生氣。在化學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的各種相關思品教育素材,在通過對學生進行部分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等化學基礎知識的教學同時,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心理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為學生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基礎。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