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江西農業(yè)大學經貿學院bk2003年就開始了雙語教學的試點,本文結合其開展雙語教學多年來的實踐,探討了案例教學法在高校經濟類雙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并結合自己在雙語教學工作中的體會,提出一些想法,以期對高校經濟類雙語教學的深入開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案例教學;雙語教學;高校
[作者簡介]王金玉(1978-),男,江西農業(yè)大學經貿學院教師;謝元態(tài)(1955-),男,江西農業(yè)大學經貿學院教授;王樹柏(1979-),男,江西農業(yè)大學經貿學院教師。(江西南昌 330045)
本文系江西農業(yè)大學校級教改課題《“案例教學法”在高校雙語教學的應用研究一以江西農大經貿學院為例》(課題編號200782ZZ14)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我國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推行雙語教學,可以加快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更好地借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2007年8月23日,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出臺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決定啟動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江西農業(yè)大學經貿學院早在2003年就率先在國貿專業(yè)開展了《國際經濟學》等課程在內的七門雙語教學。
案例教學法,又稱情景教學法,是近年來發(fā)展迅速的一種教學模式。該模式是為了達到一定教學目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師所提供的案例進行閱讀分析、批判和討論,進而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深化對相關原理的認知和對科學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從而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法。在過去幾年里,中國教學方法方面的研究日益與國際學界接軌,尤其是在應用學科領域,對于通過案例分析進行教學研究的方法,普遍給予高度重視。本文旨在結合其開展雙語教學多年來的實踐,探討案例教學法在高校經濟類雙語教學的應用,以資借鑒。
一、案例教學法在高校經濟類雙語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首先,在經濟類雙語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可以較好地實現雙語教學的目的,提高教學效果。雙語教學,絕不是只在課堂上說了一定比例的外語就可以了,雙語教學的實質是以英語為工具,使學生了解并掌握相關科目的專業(yè)術語和表達方式,訓練學生,培養(yǎng)學生用外語進行思維,達到能把該語言作為工具,從而獲取更多的信息,最終實現較好地掌握學科知識的目的。但由于雙語教學在中國目前的教學實施中尚處在實驗開發(fā)階段,又由于經濟學類的課程本身是具有很強專業(yè)性,專業(yè)英語詞匯很多的特點,從而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常常面臨兩難選擇:如果全部用英文授課,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掌握的程度就要差很多;而用中文授課的話,又違背了雙語教學的初衷。這就往往導致師生間在課上只是操練一些英語日常生活用語,而專業(yè)內容還得用中文,使得經濟學雙語教學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不能很好地達到預期的效果。而如果能在經濟學類的雙語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法,則可以避免以上尷尬,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案例教學法可以通過簡單的案例,把非?;逎y懂的經濟學道理闡述的簡單明了。例如,我們在講經濟學中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時候,完全可以用大炮和黃油來解釋它。因為在生活中,大炮和黃油是必不可少,而且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這一方面避免了專業(yè)知識在教學中很難用英語表達的困難,同時又很好的避免了某些專業(yè)英語詞匯對學生理解經濟原理的困擾,極大地提高了英語在雙語教學中的比重,增強了教學效果,可以較好地實現雙語教學的目的。
其次,在經濟類雙語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能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案例教學,實際上是一種手腦并用,理解記憶的過程。它與傳統(tǒng)的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聽的灌輸式教學方法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積極參與,主動去思考、討論。因為案例主要來源于現實生活,案例的內容通常是生動有趣,沒有那么多復雜難懂的概念、公式或理論,很多案例還可能是學生將來走向社會真正面臨的或需要自己去解決的實際情況或問題,這一點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所以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往往也很高。例如在講到國際經濟學中的國際收支時,完全可以結合中國的國際收支平衡情況,來進行討論。這樣原本枯燥乏味的國際收支知識就變得生動、有趣得多,學生也會愿意直接參與,課堂教學的氣氛得到大大地活躍,學生學習的興趣也進一步地被激發(fā)了出來,從而極大地加深了學生對本專業(yè)知識的理解。又由于在雙語課中,我們倡導用英語交流,這就鍛煉了學生用英語思維并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也使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重要性,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最后,在經濟類雙語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能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在充滿機遇和挑戰(zhàn)的新世紀,事物都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著,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教師更應該身先士卒,時刻不忘學習,做到教學相長。在經濟類雙語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一方面要求我們教師要時刻不忘學習英語,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同時在選取案例時,也要求我們在經濟情況瞬息萬變的今天,不斷尋找既與本門課程相關,同時又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新素材去充實、完善。這個過程,對我們的提高是非常有好處的。
二、應用案例教學法在高校經濟類雙語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
1.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立足我國的基本國情,精心組織案例、教材的選擇與編寫工作,建立案例教學庫。實施雙語教學,必須要有與之相配的教材。我們目前在雙語課中使用的教材,主要是從國外引進的。雖然從國外引進原版教材,方便、快捷,而且普遍質量很高。但經濟類的課程作為一門社會科學,還必須要緊貼實際,反映本國國情。而國外的原版教材在這方面就要遜色很多,其書中的案例更是以反映國外的國情為主,為其本國經濟服務。此外,經濟學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的,國外經典教科書中的某些案例做法,是為其國內的某些階級服務的,并不是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如果我們在引進這些教材、案例的時候,不加以甄別,完全照搬照抄,生搬硬套過來,結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如何選取合適的案例,編寫適合我國國情的雙語教材,就成為我們當前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但考慮到我們目前雙語教學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引進外文原版的教科書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我個人認為,在引進教材時,要在考慮到國內實施雙語教學的具體情況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經過有關專家的審定,選取那些既與國際相關專業(yè)接軌,符合國際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要求,又要立場比較端正的教材,不能因為急需而盲目引進。同時要積極做好適應我國國情的相關案例的收集整理,準備編寫自己的雙語教材。
2.要注意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案例討論,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最大的好處在于其能通過案例,有效地提高學生參與性,從而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如何才能讓已經習慣了被動接受的學生們,主動參與進來,同時又不會因為學生們過度熱情而導致教學任務完成不了,這對我們老師要求確實很高。這一方面需要我們老師在專業(yè)知識上,要具有相當的造詣;另一方面還需要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要具有非常強的控場能力,能夠把握討論的方向和尺度。
3.要注意營造一個較好的英語氛圍。環(huán)境是有助于語言的學習和知識的掌握。為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yǎng)用英語思維的習慣,應最大限度地開展師生互動的英語活動,使學生“沉浸”或“半沉浸”于英語語言環(huán)境之中。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師資和學生個人英語水平的原因,這是很難的。但我個人認為,如果老師能把教科書中冗長繁瑣的一個長句子,分別用幾個短的句子表達出來,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
4.要注意班級規(guī)模的大小。我們目前的教學活動多以班級為單位由教師來開展教學活動,它的時間、內容和進程都固定化、形式化。這客觀上造成學生動手機會較少,教學的實踐性不強,使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學生的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不易發(fā)揮。但案例教學法,又特別注重學生的參與,師生的互動。這就要求在雙語教學中,采用案例教學法班級的規(guī)模要適中。本人根據自己上課的體會,認為班級的規(guī)??刂圃?0到40人之間是比較合適的。
總之,雙語教學是我國改革開放、與國際接軌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其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具備兩種語言的能力。但在我國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必然會存在一定的問題,還需要我們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國內外大量的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是一種比較理想的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需求的教學方法。它在經濟類雙語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的靈活運用,是教學方式改革的新突破口,將會對目前蓬勃發(fā)展的雙語教學改革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