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時期,正在逐漸實現消費的轉型,即由生產社會進入消費社會。因此,有關消費問題的討論也由此展開,本文對此也進行討論,先試述二種主要的消費觀,并提出建立一種科學合理的消費觀,這對于正在發展中的中國將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節儉消費;奢侈消費;合理消費
[作者簡介]涂桂華(1972-),女,漳州師范學院政法系講師。(福建漳州 363000)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進入一個新的社會轉型時期,中國社會也正逐漸由生產社會進入消費社會。有關消費問題的討論也由此展開,縱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變化,一部分人根據中國經濟情況(即還不發達的狀況)和傳統道德(如節儉思想)宣揚提倡繼續堅持節儉消費觀。一部分人從生產角度出發,從市場經濟現代化需求出發,探討傳統節儉消費觀的弊端,論述建立奢侈消費觀的必要性。
一、二種主要消費觀評析
消費是人們把自己勞動生產出來的產品使用掉,以滿足自己生活需要的行為。消費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廣義的消費既指生產消費又指個人消費。狹義的消費,指的是人們把生產出來的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用于滿足個人生活上的需要的行為和過程。本文主要從狹義方面闡述。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一個環節,與生產、分配、交換構成一個整體,可以肯定地說消費既是一種經濟現象又是一種倫理現象。因為人們的消費行為既受一定經濟能力的制約,也受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個人價值觀等影響,也就是說,消費行為的選擇,不僅有經濟能力上的“能不能”的問題,更有“愿不愿”的受個人消費觀影響的問題。
自古以來,對消費行為的倫理評價無非圍繞節儉奢侈的善惡來進行。節儉消費觀的基本觀點是:儉善奢惡;節制人性欲望來實現尚儉棄奢的倫理道德目標,安貧樂道,修身養性,不做享樂性消費。作為奢侈消費觀其基本觀點有:節儉并非美德,它雖然對個人有好處,但對整個社會發展無益;節儉會導致過多的儲蓄,會減少居民的購買力,從而縮小市場,造成生產過剩和失業,因此刺激消費,有利于擴大再生產和解決就業問題;可以促使財富在社會中有效地流通,從而凝聚民眾,維持社會穩定。在改革開放前,對這二者的善惡定論似乎不成問題,“成由勤儉敗由奢”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改革開放后,隨著人們經濟購買能力的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國外經濟思想的傳人,中國的消費觀念顯現傳統與現代以及本土與西化同時并存和相互交織的特點,出現了多種類型的消費觀。其主要表現出來的是對節儉消費觀和奢侈消費觀不同的評價結論。
面對以上兩種主要消費觀,在轉型時期的人們應該持有哪種觀念,或者說如何對人們的消費觀念進行討論、評價,如何科學的結合兩種觀點進行總結,建立與現代中國社會相適應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確的一點是,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之后,雖然經濟不斷得到提高,然而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下,節儉消費觀仍要提倡。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生產力和科技、教育還比較落后,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此,節儉仍是中國廣大低經濟收入者的重要經濟行為方式。同時,在21世紀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下,環保成為全球人的口號,傳統節儉正是協調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的潤滑劑,是綠色經濟發展、建立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可以依賴的深厚的道德資源。因此可以說,節儉消費觀在當代仍具有不可磨滅的巨大作用。正基于此,我們黨在“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要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當然,現代社會是一個正在走向消費的社會,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之一,與生產、分配、交換一起構成循環的有機整體。消費是生產發展的動力,消費創造著新的生產需求,消費保障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
二、建立合理的消費觀
參照前面對兩個主要的有爭議的消費觀的評價,我們應該提倡一種正確的科學合理的消費觀,要掙脫節儉消費觀的局限性,又要走出消費主義誤區,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新型的消費觀,即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
(一)從整體上,要建立“儉而有度,合理消費”的合理的消費觀
消費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倫理問題。在如何看待消費的問題上,經濟評價與道德評價往往不相一致,甚至截然對立。其實,消費的經濟評價和道德評價并非孤立存在,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用消費需求帶動經濟的發展,對市場經濟來說不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過分抬高消費的經濟評價而貶低或者忽視消費的道德評價,同樣是片面的。因此,應將消費的道德分析和經濟分析結合起來,統一起來。這種統一是以正確的消費價值導向為基礎的。
馬克思認為,消費是“人的自我生活過程”,是展現自我、完善自我的手段。生產、生產力的發展,是為了給人們提供更多、更好的生存、享受和發展資料,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創設更好的條件,而生產過程本身也是一個消費的過程,即消費原材料和勞動者的才智去創造新的消費物品的過程。因此,要提倡適度的消費,既不過分節儉,又不過分奢侈,要“儉而有度,合理消費”。
經濟學家們把合理的消費支出概括為三層含義:第一,等于或接近于社會平均消費水平;第二,與個人收入、財力相適應;第三,在資源的社會供應量為既定的條件下不過多地占用或消耗該種資源。合理消費是與過度消費或消費不足相比較而言的,它提倡過簡樸的生活,以提高生活質量為中心的更高層次的生活。也就是說,它不是以消耗更多的物質財富和自然資源為標志,而是以知識和智慧價值含量的高低為尺度。表現為商品和服務的種類、質量和數量的多樣化,滿足消費者發揮自己個性的主觀要求和愛好,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消費的自由。
(二)從具體上,要建立一個科學的消費觀
合理消費的消費道德規范是消費倫理中最基本的規范,除此之外合理的消費支出還需通過科學的消費方式來實現,科學合理的生活消費方式應該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科學的消費觀首先要提倡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觀是現代一種比較新的消費觀念,是一種以簡樸、方便和健康為目標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是一種無害于環境的消費。它提倡公民過一種簡樸的生活,選擇使用綠色產品,即該產品的生產和使用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無害,產品在生命周期終結時可以回收再利用,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綠色消費觀是現代消費生活的一種趨勢,在西方的許多富裕國家越來越有影響力。它是消費領域的一場革命,綠色消費勢必推動綠色市場的形成,從而推動人類社會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合理的消費應該是被嚴格控制在能夠保護生態環境,對于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而言,也是一種應為的選擇。
2.科學的消費觀更要提倡可持續性的生態消費觀
所謂“可持續消費”,根據199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報告《可持續消費的政策因素》,是指提供服務以及相關產品以滿足人類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使自然資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減少,使服務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中所產生的廢物和污染物最少,從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也可稱為生態消費觀。這種可持續消費應是一種既滿足人的長遠利益要求,也滿足人的近期利益要求,即不損害后代人的消費要求,又滿足當代人的消費需求的消費方式。
人類在消費過程中,必然要產生各種垃圾,或多或少會造成環境污染,在全球問題日益嚴重的情況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行生態消費,這已經是共識,這要求我們必須重視增強民眾環境道德意識,推行可持續生活方式;提倡可持續的生活準則,以經濟、社會、自然界的持續、協調、全面發展為原則;營造“可持續消費”氛圍,使人們形成道德精神和環境意識。合理的消費應該盡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有利于環境的保護。
3.科學的消費觀還要求強調精神的追求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展經濟,解決的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問題,這是生存與生活的基礎。然而,人除了物質的追求之外,還有對精神的追求。在尋求物質生活條件方面的滿足時,人還追求超越于物質,超越于自身本能的意義與價值,最終達到物質與精神、利益與價值的和諧發展。如果把消費不恰當地理解為以物質消費為主,勢必造成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割裂,將不利于社會進步和個體的自我完善,正如有文章指出“物質主義的過度消費并不能給人帶來精神的享受和樂趣,相反,在消費者階層中,精神上的空虛和心理上的緊張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實際上,過度消費并不能給人帶來快樂。因為,人類對物質的需要是有限度的,當消費水平達到一定程度時,會呈現出邊際效應遞減。”
三、建立合理消費觀的意義
(一)有利于經濟的發展
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重要環節之一,它與生產、分配、交換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產是整個經濟活動的起點和居于支配地位的因素,它決定消費,而消費的增長又是產生新的社會需求、開拓市場、促進生產力更大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消費水平的超前或滯后都會阻礙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消費結構是否合理對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有重大影響。超前消費往往與個人奢侈性消費行為聯系在一起,超前消費可能在短期會刺激生產的發展,但這種發展是不健康的,缺乏后勁,從長期來看,超前消費不利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反過來講,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應當相應提高,應當改變和更新消費觀念,這樣才能使得消費和生產呈現良性循環的狀態,否則消費水平的滯后同樣會影響經濟的正常運行。
(二)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問題
科學合理的消費必然是符合保護生態環境要求的消費。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的消費需要,就必須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而這種物質資料的生產,必然伴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或多或少的破壞。如果人們只顧滿足眼前消費的欲求,不顧破壞生態環境,必將給子孫后代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隨著生態倫理觀念被人們廣泛接受,這種理念也逐漸影響人們的消費觀念,人類的消費不但要考慮與生產發展相適應,而且要與生態環境問題相聯系。在人類進行活動時,不僅要問人類的生產能力,而且要問是否有利于生態環境。所以,提倡科學合理的消費觀,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有利于精神文明的建設
科學合理的消費觀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消費結構。對個人消費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合理分配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現代科技進步,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商業的繁榮,五顏六色的商品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欲望,注重物質生活的需求,是現代生活的一大特征,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社會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不平衡的情況日漸突出。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消費資料可以劃分為三大類:生存資料、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生存資料是指維持勞動力簡單再生產所需要的基本消費資料;發展資料是指勞動力擴大再生產所需的消費資料;享受資料是指提高消費者生活水平和質量,滿足人們享受需要的物質資料和精神產品。消費結構中生存資料的比重不斷降低,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比重不斷提高,是消費發展的一般規律。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主要指精神生活的消費。合理的消費結構表現為,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消費支出中用于精神文化方面的支出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這樣有利于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