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通過對華東地區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進行調查和研究,并對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提出合理的意見與建議,為高校學生進行合理的體育活動消費以及高校體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華東區;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
[作者簡介]梁 波(1975-),男,東華理工大學體育系;曹社華(1972-),男,華東交通大學體育學院講師,體育碩士。(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基金項目(05JY245)“對華東區普通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現狀的調查研究”。
一、前言
1.選題依據
在現代社會中,體育消費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體育消費群體,無固定收入卻有超前的消費觀念,在他們的體育生活中體育行為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未來知識的主流,其體育消費如何,將直接關系到未來人們體育消費行為的走向。因此對高校學生的體育消費進行分析研究,可以為體育產業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廣闊前景,促進體育產業化進程。
2.體育活動消費概念的界定
體育消費包括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消費兩大類。體育物質產品的消費又稱實物型體育消費,它是指人們用貨幣購買各種與體育活動有關的物質消費資料的行為。體育服務產品的消費又稱非實物型消費,是指人們用貨幣購買各類體育服務消費資料的行為。它又可分為參與型體育消費和觀賞型體育消費。觀賞型體育消費是指人們用貨幣購買各種入場券及門票,從觀看和欣賞達到視覺神經滿足和精神愉悅目的的各種消費行為。如觀看和欣賞各種體育競賽、體育表演,以及各種與體育有關的影視錄像,展覽等。觀賞型體育消費不僅直接產生競賽表演市場,而且它的規模和結構也從根本上決定了競賽表演業的規模和結構。參與型體育消費是指人們用貨幣購買參加體育活動權力,享受相應服務的消費行為如購買會員卡成為某一個健身俱樂部的成員。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受俱樂部提供的各類服務,或者繳費參加某一個運動項目培訓班,接受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或者去保齡球館、臺球房、高爾夫球場打球消遣等。
二、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文在研究對象上采取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主要調查了東華理工大學、華東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財經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華東7省市9所高校。
2.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過程中主要運用了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和邏輯分析法。
三、結果與分析
1.對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形式的分析
研究表明,高校學生經常進行體育活動消費的形式是門票消費占42%,參加俱樂部活動占31%,參加培訓班占28%,然后依次為:去保齡球館、臺球房、高爾夫球場打球消遣,體育健康醫療,體質測試,健康評估,其它。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消費的形式是購買各種活動場館的門票。對沒有進行過體育活動消費進行研究表明,他們多數人不喜歡體育活動,很少進行體育活動,即便是去活動一下也是去免費的場院所,也有些學生是因為生活條件困難,只去免費的場所活動,寧可不活動也不去消費。
2.對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動機的分析
通過對華東區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行為的調查了解發現,大學生進行體育消費時是多種消費動機的復合決策產生的結果,本課題依據體育基本消費動機的多樣性將學生的體育消費動機劃分為九類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排序如下:實物需求82.5%、強身健體80.1%、休閑娛樂76.9%、人際交往62.3%、追求時尚58.8%、求取知識56%、追求明星46.6%、相互攀比42.4%和個性追求29.8%。調查結果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年齡、思維的特點和他們的體育消費價值觀。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可自由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高校對大學生體育消費的引導將顯得越來越重要。
3.對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態度的分析
對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態度的項目調查結果表明了高校學生對體育活動消費有著較積極的態度。但有種種原因制約了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大多數學生還是去一些免費的場所活動。學生雖然有著積極的態度,卻沒有實施于行動。不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園體育氛圍的改善,大部分高校學生還是愿意在體育活動中進行消費的。
4.對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水平的分析
研究表明,隨著月個人消費數額的增加,體育活動消費額也在增加。說明月個人消費數額與個人體育活動消費呈正相關且以遞增的速度增加。彈點分析可以看出體育活動消費彈性大于1,在每一年的體育消費數額下,體育活動消費的彈性很大。學生在個人消費額達到一定水平后,將更多的關注于體育活動消費。學生將注重參加體育培訓,到收費的娛樂中心,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體育醫療保健等體育活動消費上面。
5.對高校男女生體育活動消費的分析
研究表明,男生年體育消費額明顯大于女生,但女生體育活動消費額所占年體育消費額的比重要遠遠大于男生。女生體育活動消費額占年體育消費額的48.81%,而男生體育活動消費額占年體育消費額的8.78%。
6.對高校不同專業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的分析
體育專業的學生體育活動消費遠遠低于非體育專業的學生。而非體育專業之間文科、理工、醫、藝術的學生體育消費基本相當無較大差異。體育專業的學生體育活動消費遠遠低于非體育專業的學生,原因在于體育專業的學生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幾乎每天活動2~3小時,如果都去收費場館,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大部分活動會選在免費場地活動。第二,體育專業的學生掌握了體育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了體育運動的相關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具備了相關體育運動經驗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因此他們參加俱樂部,參加培訓或體育醫療保健等方面的支出遠遠低于非體育專業的學生。
同時,隨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體育活動消費額在增加。專科體育活動消費為10.74%,本科生體育活動消費為18.13%,研究生體育活動消費為30.26%。這說明隨著文化程度的提高,學生用于體育活動消費的額度增加,他們將更多地投入到體育活動消費當中。
7.對高校學生體育活動影響因素的分析
研究表明,促進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的主觀因素排在前面的依次為:“保持健康”占調查總人數的85%,“追求更好的活動場地”占總調查人數的56%,“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占調查總人數的51%。這些主觀因素與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動機的因素在某一方面是具有一致性的。而促進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的客觀因素就主要在于同學朋友的影響,生活費充裕等。大學生活是一個大集體,同學、朋友經常一起出去活動消費。所以很容易受同學、朋友的影響,體育活動消費畢竟要學生掏錢,而生活費充裕就成為促進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的客觀因素。制約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的客觀因素首要的是:“門票費用太高”,占總人數的57%,其次是“經濟水平不允許”,“喜歡的項目沒有場地設施”,選擇的人數較少等。“缺乏場地器材”并不是制約高校學生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從主觀方面講,“認為花錢活動,參加培訓俱樂部等沒必要”是制約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對體育健康醫療不了解”,說明高校學生對體育活動消費的意識還不是很強。
四、結論與建議
1.華東區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水平一般,體育活動消費受生活水平、性別、專業、體育教育程度和校園體育氛圍的影響較大。
2.激發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的因素有:健康的心態、良好的場地設施、豐富的業余生活和追求時尚的精神等。
3.制約高校學生體育活動消費的因素有:門票價格太高,經濟條件不允許,認為花錢活動、參加培訓、俱樂部等沒必要,沒時間、學習緊張,學校宣傳力度不夠等。
4.學校應適當增加一些運動場館滿足學生的需要。
5.充分發揮學校的宣傳和組織能力,引導學生進行體育活動消費,形成健康文明合理的體育活動消費行為,形成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堯水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