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國農村沉淀著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如此龐大的剩余勞動力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因素這支龐大的隊伍能否成功轉移成為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策
[作者簡介]廖芳(1974-),女,華東交通大學黨辦校辦,助理研究員(江西南昌 330013)
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否實現順利轉移直接關系到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村社會的穩定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及經濟發展,解決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我國今后相當長時間里一項事關全局、意義重大的戰略工程。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定義
國內外理論界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定義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第一種是被廣泛接受的傳統定義,即勞動邊際生產率等于或接近于零,并且從農業部門轉移出去后不會減少農產品總產量的那部分農村勞動力;第二種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指邊際收益低于非農業勞動力的勞動力;第三種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是農業生產中勞動力供給量和需求量之差;以上三種觀點基本上都是對第一種傳統觀點的展開,因此在理論界多以第一種的定義來界定農村剩余勞動力。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積極作用
1.加快了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進程,對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做出了貢獻。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產業結構在科學進步的推動下,結構主體依次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進而向第三產業變化的過程。農村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產業結構為以農業為主體的單一結構,并且維持多年不變;隨著農業勞動力向其他產業轉移,農村產業結構開始向多種產業協調發展的結構過渡。自1986年開始,農村非農業產值已超過農業產值,20多年來農村產業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長期形成的以農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得以改變,自此,歷史上形成的城鄉產業分工和由此產生的城鄉差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觀。
2.有利地提高了我國城市化水平,促進了我國城市化建設。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十分緩慢,1951年我國城市化水平為11.8%,1978年為17.9%。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由1980年的223個,增加到2002年的660個,2002年城市化水平提高到39.1%。這里面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們改善了輸入地部分行業勞動力緊缺的狀況,促進了城市勞動用工效率的提高和我國城市化建設。
3.成為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農民工在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占58%,在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占52%,在加工制造業中占68%,在建筑業中占將近80%。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課題組的一項調查顯示:2004年我國農民工已占企業員工總數的近60%。這表明中國農民工的數量已超過了傳統上由城鎮居民構成的產業工人,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支撐我國工業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4.是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有利于我國新農村建設。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將使農業人口與農業資源之間的矛盾得到直接緩解,同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億萬農民富裕起來的重要途徑,農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和非農地區,使其收入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高,農民工將部分收入返回家鄉,將大大緩解農村家庭的經濟壓力,減輕農村負擔,從而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1.農村剩余勞動力總量巨大,勞動力供需矛盾突出。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僅每年新增的農村勞動力以百萬人計,勞動力供給的增長遠遠超過了社會生產的需求,勞動力明顯過剩,據估計,我國未成功轉移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約有2億多左右,這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2.現有的一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傳統的城鄉隔絕制度并沒有從根本上被打破,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入大中城市就業依然要受到戶籍制度、就業制度、子女人學制度等多方面的限制。有的地方政府為了自己的地方利益會頒布一些不利于農民工的措施和政策手段,排斥外地農民工在城市就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勞動力流動。
3.農村剩余勞動力外出就業存在盲目性,缺乏有效的引導。我國農民外出就業多是依靠親戚、朋友和老鄉介紹,沒有正規的勞務輸出組織,信息獲取渠道少,不能及時獲取各種用工信息,大多數在不規范的、待遇低、福利差、工作環境惡劣的次屬勞動力市場就業,工作不穩定、無保障。目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多流向沿海發達地區,這一方面造成了這些地區的勞動力供過于求,進城務工的農民很難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另一方面也造成某些地區的企業長期招不到足夠的農民工,出現“民工荒”。
4.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減弱,城市就業機會短缺。鄉鎮企業曾在吸納我國剩余勞動力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給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近年來,隨著鄉鎮企業的資本有機構成和吸納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就業彈性明顯下降,加上其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中管理水平、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經濟效益不佳,因而其吸納能力明顯減弱,1997年后還出現了吸納能力的負增長。
5.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成本高,進城農民回流現象突出。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得到微薄工資收入的同時,也要付出很大的成本,甚至成本大于收益。在現有的農地制度下,由于農地缺乏合理的流轉制度,使農民不愿輕易放棄土地,從而農忙種地、農閑打工這種兼業現象更為普遍。
6.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技術素質較低。全國三分之二的農村勞動者文化素質偏低,轉移出來的勞動力80%以上未經過專門的技術培訓,他們多數不能適應技術性強的工作,難以被那些高技術、現代化的企業所吸納。
四、推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對策
1.不斷加大制度改革,破除制度障礙,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徹底轉移。首先要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徹底打破城鄉封鎖,要淡化戶籍制度,逐步取消城市戶口在就業、升學中的優勢,將戶籍制度帶來的福利降低到最小限度,最大限度的發揮農村和城市人口的積極性;其次要改善農村的土地流轉制度,允許農民有償轉讓自己的承包地;另外要改革城鎮的就業、教育、醫療以及福利制度,為轉移出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平等的機會和社會保障待遇。
2.扶持和發展鄉鎮企業,推進農村工業化,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村內部轉移。從目前我國農村資源狀況和鄉鎮企業的發展潛力來看,鄉鎮企業仍然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鄉鎮企業能夠容納較多的轉移勞動力,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潛力所在,鄉鎮企業可吸收那些離土不離鄉的農民工,促進農民工向非農產業轉移,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同時必須把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推動農村分散的鄉鎮企業逐步向城鎮集中,促使鄉鎮企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3.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市場,第三產業的資本裝備水平和工資水平低,同等數額的投資可以提供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它對勞動力素質和技能要求不高,適合我國勞動力素質的現狀特點,同時它的就業穩定性強,受沖擊和影響小,因此,大力發展旅游、飲食以及其他服務性行業不僅為擴大內需,發展經濟創造了條件,而且也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的出路之一。
4.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不斷加強信息機制的建設,促進信息溝通。目前我國勞動力市場還不完善,一方面農村剩余勞動力不知道哪在招工,另一方面企業又很難招到滿意的農民工,因此要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大力發展勞動服務中介組織,作為溝通、銜接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崗位的橋梁;要建立和健全勞動力的社會調節機制,積極拓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空間。
5.積極發展國際勞務輸出,開拓國外市場。與世界許多國家相比,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勞動力資源豐富,在國際勞動力市場上具有較大競爭優勢,政府要利用“人世”機遇,加大開放,積極爭取國外的建設項目,組織和鼓勵出國進行開發建設和自我發展,給勞務出口相應的政策支持,并努力提高輸出者的文化技術素質,使其適應輸入國的要求,從而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尋找更為廣泛的就業途徑。
6.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必須高度重視農村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除了切實貫徹實施普及農村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基本國策外,還要強化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技術培訓,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促進農村人口素質的普遍提高,增加人力資本積累,提高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就業競爭力。
[責任編輯:徐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