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辛棄疾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由于有著非凡的戰斗經歷及坎坷不平的人生遭遇,他在詞中塑造出了一個個以愛國思想為背景的鮮明生動的自我形象。
[關鍵詞]辛棄疾;詞;自我形象
[作者簡介]康麗云(1962-),女,江西宜春學院人文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江西宜春 336000)
辛棄疾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他在詞史上異軍突起,于剪紅刻翠之外,屹然建立了足以領袖一代,雄視百家的獨特詞風。其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堪稱為矗立于兩宋文苑中的一座瑰奇多形的藝術峰巒。辛棄疾又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家和農民起義軍的領導者。他嫻于韜略,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一個不可多得的文武雙全,有著非凡戰斗經歷的作家。正因如此,辛棄疾在自己詞中塑造出了一個個以愛國思想為背景的鮮明生動的自我形象,下面僅從辛棄疾的生平經歷來論述其詞中自我形象。
一、辛棄疾詞中的抗戰英雄形象
辛棄疾出生于金人占領區的歷城四風閘。田于早年喪父,他是由祖父辛贊撫養成人,辛贊常教導辛棄疾要尋找機會,報“君父不共戴天之憤”(《美芹+論》)。在祖父的影響下,辛棄疾從小就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1160年,辛棄疾在濟南聚眾二千人舉起了抗金義旗,隨后率部隊加入耿京義軍。為了有效地打擊敵人,辛棄疾勸耿京“決策南向”(《宋史·本傳》)。在辛棄疾南渡辦理“歸正”事宜時,不料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辛棄疾北歸后聞訊十分痛心,組織了一支五十人的小分隊,急馳濟州,出奇不意地直突有五萬金軍守衛的敵營,生擒張安國,將其押送臨安斬首示眾。這一英雄行為說明辛棄疾是一個智勇雙全、魄力過人的軍事天才。這段壯麗的戰斗經歷,辛棄疾在不得志的時候,對它充滿了無限的追念之情,因此在詞中塑造了大量的自敘戰斗經歷,自誓馬革裹尸的主人公形象。例如《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一詞。詞大概創作于作者閑居江西帶湖之時。詞人念念不忘少年時期抗金的戰斗生活及其堅持恢復祖國河山,建立功名的壯志。在詞中吟賦了九件壯事,真實地再現了自己的戰斗生涯:酒醉之后挑燈看劍;酒醒之后傾聽連營號角;與部下豪爽地共吃烤肉;在軍營中彈奏雄壯的戰歌;沙場秋點兵;躍馬揚鞭;飛箭破的;完成統一大業;青史永垂千古。九件壯事生動而又形象地刻畫出了一位抗戰英雄形象,這個英雄形象正是“以功業自許”的詞人的化身。歷代詞人中沒有一個有辛棄疾如此經歷的人,這也正是辛棄疾詞中自我形象的一個最獨特的內容。
辛棄疾于1162年正式回到南宋,但他回朝后并未受到真正的重用,在最初的十年內只是任些鑒判、通判、司農主薄等閑職。1172年以后,官職雖開始升遷,卻在六年內連任十幾處地方大員,使他不能做出更有實效的成績,反而嘗到了仕途的艱辛,也意識到了統治者對自己的不信任。1181年,辛棄疾又被彈劾落職,先后閑居帶湖、瓢泉,因此思想上、心情上充滿了閑適與憤懣、退隱與用世的矛盾,感情極為復雜。1194年,韓侂胄籌措北伐,辛棄疾1203年被任命為紹興知府兼漸東安撫使。1204年又被任命為鎮江知府。鎮江是國防前線,辛棄疾一到任便積極備戰,派人到江北偵察敵情、制作軍服、招募民兵。但韓侂胄起用辛棄疾只是利用他在抗戰界的威望,第二年便將他調離鎮江,不久辛棄疾又受到誣告,重回鉛山。北伐也于1206年很快失敗。1207年朝廷準備起用辛棄疾為兵部侍郎,辛棄疾力辭不赴,不久就居死鉛山,臨終前還“大呼殺賊數聲”(《濟南府志》)。可見他抗敵復國壯志至死不渝。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使得辛棄疾在詞中塑造了大量的以愛國思想為背景的自我形象。這些形象,有的是抗金義軍的青年統師“壯歲族旗擁萬夫”;有的是抗金部隊的指揮者“沙場秋點兵”;有的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英雄;有的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老將;有的是念念不忘“西北望長安”的愛國者;有的是反投降派的戰士“問渠依:神州畢竟,幾番離合?”……這些形象,都具有昂揚的戰斗精神,蔑視敵人的英雄氣概和不怕犧牲的豪邁性格,充滿了叱咤風云的豪情壯志。
二、辛棄疾詞中的壯志難酬的形象
除了慷慨悲歌,雄姿英發的人物形象之外,詞人還創作了大量的因愛國壯志無法實現的憤懣痛苦的英雄形象以及被迫閑居的老農形象。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一詞。詞寫于1169年辛棄疾任建康通判時。由于南宋王朝主和派長期當政,壓制抗戰力量,因此辛棄疾的有為之年和凌云壯志被一天天地消磨著、吞噬著。于是,他寫下了這首悲憤慷慨的詞作,塑造了一位因壯志未酬、國事日非而抑郁悲憤的英雄形象,即詞人自我形象。
同的上片前兩旬寫臨水登亭遠眺所見之景。接下去雖仍是寫景但已移入作者的感情,無情之景已變成有情之景,詞也由寫景逐漸轉入抒情。再接下去三句便點出了詞人自己。最后四句通過具體的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自己的節士之心,“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是這位愛國志士在此情此景下的兩個最典型的動作。這兩個無言動作,包含著作者對淪亡江山的痛惜,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對茍且偷安的主和派的抗議與譴責,以及自己急于報國但難以如愿的焦急與不平。他這種高度的愛國精神卻得不到當權者的理解,于是他不能不感慨道:“無人會,登臨意”,六個字包含了他多少壯志難酬、請纓無路的痛心。詞的下片則轉入借歷史人物抒發自己的抑郁情懷,失意的悲痛。詞人先連用三個典故,說明自己在國難當頭時不愿歸隱而愿為國家做出一番貢獻,但時光卻虛擲了,叫人無法忍受。在這最失意的時刻,他不禁涕淚縱橫,“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韞英雄淚”。“倩何人”照應了上片的“玉簪螺髻”,請人喚取歌女并不是一件難事,正因為這里的“紅巾翠袖”指的不是一般的歌女,而是上片的“玉簪螺髻”,故詞人才會發出“倩何人”的感慨,從而進一步抒發了“無人會,登臨意”的憤慨與孤獨之感,抒發了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三、辛棄疾詞中被迫閑居的老農形象
由于辛棄疾曾被彈劾罷職閑居家中近二十年,閑適與憤懣,退隱與用世的矛盾、痛苦使他在詞中又塑造了一些表面上閑適安詳,內心卻充滿了憤怒與不平的老農形象。例《水調歌頭·盟鷗》一詞。詞創作于1181年剛被罷官時。上片前四句寫自己的閑適生活。后五句寫自己愿與無機心的鷗鳥結盟,并兩不相猜,這實際上是寫自己剛剛擺脫那種爾虞我詐,充滿了心機的官場生活的閑適心情,表示了自己對官場的不滿,也可見詞人在極力淡化自己失意后的悲哀。下片前二句表面上是寫魚鳥之癡呆,不理解自己的杯酒之樂,實際上詞人的筆觸已落到自己的孤獨上。緊接下來三句詞人就感慨人生的短暫。勸慰自己既然人生一世要經歷許多歡樂和悲哀,眼前畢竟有清風明月陪伴,就不必去計較那么多了。因此他覺得有必要早日把帶湖建設好,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自得其樂。“東岸綠陰少、楊柳更須栽”,詞人在詞中極力淡化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承受的一切痛苦及悲哀,但卻無法真正擺脫塵世的煩惱。他是一個慷慨有大志的人,“閱適”并不是他追求的目標,他是被迫“閑適”起來的,因此辛棄疾詞中這類表面上顯得“閑適”的老農形象實際上包含著詞人對社會和現實的無法忘懷及對當局與政敵的憤恨。
在辛棄疾詞中還有不少是以祖國雄偉壯麗的自然風光為藝術形象的作品,詞人在描繪這些藝術形象時往往賦予它們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思想精神,使其成為自我形象的某些補充。如:“疊嶂西馳,萬馬回旋,眾山欲東”(《沁園春·疊嶂西馳》),本來是靜止的自然景物,在辛棄疾的筆下卻都成了奔騰馳騁的馬群,大有千軍萬馬之勢,充滿了生命活力。又如“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菩薩蠻·青山欲共高人語》),山色逼人,好像要對人說話,又好像聯翩的萬馬向人跑來。詞人早年在疆場上沖鋒陷陣,南渡后一直向往這種持槍跨馬的戰斗生活,因此馬的形象不斷出現在他的詞中,并且多次把靜止的群山寫成氣勢磅礴的萬馬,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詞人的英雄氣概和豪邁性格,自然景象也就成了他自我形象的某些補充。
[責任編輯:李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