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喝過伊利牛奶,但你可能還不認識潘剛——本期封面上那位大眼睛的火炬手,就是大名鼎鼎的伊利集團少帥潘剛。
“潘剛,男,漢族,37歲,中共黨員,內蒙古錫盟多倫縣人,畢業于內蒙古農業大學,中歐工商管理學院EMBA,現任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全國青聯常委、內蒙古十大杰出青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05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伊利,一個來自內蒙古的民族乳品企業,2005年,以其產品卓越品質和企業堅實內力通過全球最高標準驗證,成為能夠在世界舞臺上彰顯中國乳業實力的奧運贊助商,將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和教練員以及各國的奧運官員提供乳制品。為此近兩千五百萬內蒙古人民無比欣喜自豪……”
這是2008年7月8日上午10點40分,潘剛在呼和浩特如意開發區廣場點燃圣火盆時,官方給出的程式化簡介。
只有伊利人和了解伊利的人最清楚,這簡介背后沉甸甸的分量。那一瞬間,一幕幕近乎傳奇的往事,或許會在他們的腦海中回放。
說伊利就不能不說潘剛,說潘剛就不能不提2005年。
2004年底第一場大雪在呼市飄飄灑灑的時候,潘剛走馬上任,做了伊利的新掌門。時值伊利生死存亡之秋,——2004年12月17日,伊利爆發了自成立以來的最大危機,董事長鄭俊懷以及其他高管層共5名人員被檢察院以涉嫌挪用公款為由刑事拘留,隨后又被正式逮捕。一時間,公司上下人心惶惶,風聲鶴唳。社會各界謠言四起,風雨滿城。伊利股票停牌。在中國的企業里面,高管危局往往給企業造成致命的打擊,比如健力寶、酒鬼酒、孔府家酒等等,年輕的潘剛能帶領他的企業從危機中走出來嗎々許多人都提著一顆心。
然而時隔不到一年,潘剛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在他推出的銷售下沉、精確化管理等創新戰略指引下,潘剛率領下的伊利以超過30%的年發展速度,一躍成為中國乳業唯一超百億級公司:規模第一,銷售第一,主營利潤第一,納稅第一。伊利全面的走出了危機陰影,創造了大危機下大增長的奇跡。
而且,同樣是2005年,經過國際奧組委嚴格的審查,擊退強大的競爭對手,伊利牽手奧運成功,成為北京奧運會唯一指定乳制品企業。以奧運為平臺,潘剛率領伊利展開了邁向全球乳業20強的偉大征程。
這一年,潘剛和伊利克服了怎樣的困境,付出了怎樣的努力,那實在是一部勵志書的絕好素材——有關一個人和一個企業的。
翻開潘剛的履歷,有一個規律讓人驚嘆:26歲擔任企業董事長,29歲擔任液態奶老總,32歲升任伊利集團公司總裁,35歲臨危授命成為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26歲、29歲、32歲、35歲,基本上三年一個臺階。不多不少,每到三年,就有一個新臺階。傳奇潘剛,你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我是出生在內蒙古錫林格勒盟下面一個旗縣的大學畢業生,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是分到伊利集團的前身回民奶制品廠,分到回民奶制品廠的時候,連住的地方都沒有,180塊錢的工資,租不起房,到學校借宿一年。第二年搬到公司的化驗室里,當時有一個行軍床,每天早早起來,把床折疊起來,把被子都放起來。每個人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我感覺到我沒有什么秘訣,就是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從基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路。”潘剛的回答竟如此質樸無華。
的確,盡管今日已成商界明星,潘剛卻是真正吃過苦的人。1993年7月伊利在內蒙古金川開發區籌建冰淇淋廠質檢部時,當地荒涼得連棵樹都找不到。但潘剛在挑戰中看到了機會,主動請纓。他帶領幾個人住在一個24小時都因制冷機的工作而冷得發顫的鐵樓里,用一個小電爐做飯吃。秋冬季節,蕭瑟的金川曠野中,幾個穿著黃色軍大衣,戴著皮帽子,騎著單車的人艱難奔波,睫毛、眉毛和頭發都掛著白霜,那就是曾經的潘剛的小團隊……也許正是曾經的磨難給予潘剛堅強的意志,以及在艱難中尋求發展與謹慎間平衡的能力。
“當企業遇到大好機遇時,作為領導者,一定要找到兼顧速度與穩健的最佳平衡點,我的左眼是一個望遠鏡,右眼是顯微鏡。所以我既能看到遠處(戰略動向),又要考慮到內部的精確管理?!迸藙側缡钦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