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抓住三個環節:培養興趣是關鍵,培養能力是重點,搞好作文破難關。這三個環節歸納起來,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一、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我注重培養學生自學字詞的能力,讓學生獲得識字的主動權,先引導學生們過漢語拼音關,然后專門用兩至三節課,講漢字的特點規律和自學漢字的方法,并對學生們進行具體輔導。我把識字方法歸納為六個字:點(點出生字)、讀(讀準字音)、記(記住音、形特點)、查(用工具書查字義)、寫(端正書寫)、默(默寫生字)。學生掌握了識字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看書、作文的能力也相應提高。
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現就怎樣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談一些做法。
以《珍貴的教科書》為例,我反復閱讀、研究、思考,找出這類記敘文的特點和規律,簡略歸納為兩點:1 要把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明白。2 在記敘過程中,要把重要的場面、人物語言行為寫具體生動。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按以上兩點自學,邊閱讀、邊思考、邊討論,用了一堂課,學生清楚、明白、深刻地懂得了這篇文章,從而培養了學生閱讀和寫作這類記敘文的能力。接著,我又引導學生用了一課時,根據上述兩條規律,試分析“習作選”上的同類文章;學生很快就把文章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搞清楚了。我叉設計了習作短文練習,“記一件自己深受教育的事”,作文效果較好。
學習《黃繼光》、《小珊迪》,重點培養學生通過人物語言、動作,有詳有略地敘述事情經過的能力;學習《頤和園》就重點培訓學生先總述后分述再總結的能力;學習《三味書屋》就重點培訓學生按空間方位描述事情的能力;學習詩歌就培養學生朗讀及欣賞詩句能力……這樣抓住不放,分步訓練,積少成多,使學生閱讀能力一堂課一堂課地逐漸形成技能。
三、培訓學生的作文能力
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集中體現。為了突破作文教學這一難關,我給自己的作文教學定了“兩緊”“兩多”“一改”的教學原則。“兩緊”是緊密聯系閱讀教學,緊密聯系實際生活;“兩多”是多讀、多寫;“一改”是改革作文指導和批改的方法。
1 緊密聯系閱讀教學,緊密聯系實際生活。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課文,就要求學生們運用所學到的寫作方法進行一次小練筆。如《小姍迪》、《黃繼光》、《種子》等課文都是通過具體事例寫人物形象的優秀范文。閱讀后,我設計了“記兩件小事”的寫作訓練。要求第一件事運用對話形式描寫實際生活中的一件事;第二件事運用描寫環境、人物、動作、神態及語言的方法表現人物品質。結果學生們的習作內容豐富、描述生動。
2 多讀、多寫。要提高寫作能力,必須多讀、多寫。我為學生創造多讀、多寫的條件,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多讀:(1)我在班級舉辦“小圖書館”,鼓勵學生摘抄讀物中好的詞、旬、段;安排學生每周五去校圖書館閱讀,課余時間閱讀一小時,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2)每星期抽一二節語文課,由教師或學生介紹一兩篇好文章,師生共同細細欣賞,從而使學生學寫作方法,品好詞好句,練作文能力。多寫:筆勤出好文。我們班堅持每周寫兩篇小作文,兩周寫一篇大作文,有的學生還堅持寫日記。這樣,每周三次動筆進行寫作練習,思路會開、筆頭會活、文章會精。
3 針對學生的習作,指導和批改作文。我認為改革作文指導和作文批改的方法,同樣應把主動權交給學生。我采取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一是親自“下水”,二是認真記錄,三是面批面改,四是加強評講。教師親自“下水”跟學生一起作文,最能激勵、啟發學生;同時,可以發現有哪些技能應加以指導,能發現習作的重點、難點,給學生必要的幫助。認真記錄下學生初稿優缺點,便于講評。當面批改學生作文,利用課間十分鐘,面批一兩個學生的作文,中午上課前又面批五六個人的作文,兩天就可面批二分之一,并且批改效果好。加強評講,采用以下方法:(1)讀好的習作;(2)找出病句。全班學生當“小醫生”為其“治病”;(3)學生互相評閱。
從上述可見,把語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既“解放”了老師,也解放了學生,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教師何樂而不為呢?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