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習作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訓練。
一、尋空白——擴寫
擴寫就是緊扣中心,抓課文“空白”,把原有句、段或篇中不夠具體的地方寫具體。語文教材中,有的地方寫得含蓄,有的地方寫得簡練,有的地方意猶未盡,給學生的思維留下了想象、擴展、延伸的空間。學這樣的文章時,可找準這些“空白”,讓學生把寫得簡練的地方寫具體,把寫得含蓄的地方寫明確,把文章中意猶未盡的地方進行填補擴充。如教學《雪兒》一課,文中對“我”和雪兒告別時的情景沒有具體描述,我就抓住這個空白點,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想象的翅膀,把“我”和雪兒告別時的情景描述具體。有個學生是這樣寫的:
雪兒又飛回陽臺,轉著圈兒咕咕直叫。它好像在說:“謝謝你把我的傷養好!我不會忘記你的。”我望著它那金黃的眼珠,喃喃說道:“雪兒,你去吧,藍天才是你施展本領的地方。”我把雪兒輕輕捧起,雪兒望望我,好像在祝福我:“祝你早日康復!”然后向藍天飛去。我望著飛遠的雪兒,心想:你一定能找到你的爸爸媽媽的。祝你一路平安!
學了《花瓣飄香》后,我要求學生發揮想象,說說“我”把月季花送給小女孩和母親后,“我”和小女孩以及母親之間會有怎樣的對話。請大家先說一說,然后寫下來。有一個學生是這樣寫的:
我把花遞到小女孩的手里,親切地說:“小朋友,這盆花送給你。”
小女孩接過花盆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激動地說:“叔叔,謝謝你!我要把這盆花送給媽媽,媽媽看了一定會很高興的。我也替媽媽謝謝你!”
當我把另一盆花放在母親的陽臺上時,母親詫異地問我:“孩子,這花從哪來的?” 我笑瞇瞇地對她說:“媽,這是我買給你的。你看這花瓣摸上去像絨布一樣,聞起來有淡淡的清香,多漂亮呀!”
在擴寫中,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結合生活實際,自主地想象、自由地表達,寫出了自己真實的感受。
二、找拓展——續寫
續寫就是拓展課內文本。教材中有不少的課文給讀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就課文結尾展開想象,讓故事延續拓展下去。
例如,《會搖尾巴的狼》一文的最后一段:“老山羊輕蔑地看了狼一眼,說:‘你不會活多久了,獵人會來收拾你的。’說完就走開了。”這個結尾富有余味,學生對此懷有極大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地啟發學生:“后來,獵人到底有沒有收拾這狡猾的狼呢?獵人說了什么?狼又會說什么呢?”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各自發揮想象,有的說狼還想騙獵人;有的說獵人將計就計,把狼窩給端了……我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續寫出獵人和狼斗智斗勇的故事。這樣,調動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想象思維,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換位置——變寫
假設課文所敘述的環境、角度、人物等發生了變化,讓學生想象事情隨之發生的相應變化。
如,學了《一個小村莊的故事》后,正當學生為小村莊的結局(由于人類的貪婪、無節制地砍伐樹木,使得原本美麗的小村莊最后在一場洪水之中消失了)痛心,為人們的貪婪氣憤時,我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就是這個村莊的主任,你要怎樣做才能讓人們早點認識到錯誤,避免悲劇的發生呢?要求:你這個主任的建議必須合理有效,看誰是最稱職的主任。”學生結合對文章的理解,采取相應的對策,勸導村民時用上了很多環保知識,諸如:“森林郁郁蔥蔥能使土壤緊緊依附于樹根上,不容易發生泥石流。”“大樹的綠色枝葉能進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新鮮的氧氣。”闡明如何保護大自然的辦法,并給村民想出了很多致富的“點子”。
四、變形式——改寫
改寫就是改變原文的體裁、人稱或表達方式的一種練筆形式。如把古詩改寫成記敘文。學了《尋隱者不遇》以后,讓學生把詩中所描繪的情景用記敘文的形式寫下來。也可嘗試改變人稱,把課文改寫成課本劇。教學《新型玻璃》一課,學生了解了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我引導學生進行改寫練習:選擇一種玻璃,用第一人稱的形式作自我介紹。進一步要求學生就課文中只提到名稱的其他幾種玻璃進行想象,寫出它們的特點和用途。鼓勵學生自己設想出一種新型玻璃,用書面形式加以介紹。這樣改寫練習,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新精神,促進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
五、煉內容——縮寫
縮寫就是在理清文章脈絡的基礎上,采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地表述課文的內容,篇幅一般為原文的三分之一。縮寫可以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但它不是段意的簡單結合。如,學了《燈光卜課后,讓學生把課文第二段內容縮寫成一篇200字的短文。縮寫時注意抓住故事的主要內容,做到內容完整、語句通順連貫。
挖掘教材的習作資源,為學生提供“下鍋之米”,使學生有材料可寫,可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并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