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具有語言精煉、意境深遠、蘊含豐富、韻律優美的特點。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要悟情人境,體會詩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感情朗讀、優美畫境、自主感悟、自由想象、優美音樂等,引導學生學生感受詩歌的意境美、韻律美,激發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陶冶其情操,培養其審美能力。
一、感情朗讀激發興趣
朗讀在古詩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詩有鮮明的節奏感,富有音樂美,讀起來瑯瑯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教師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能加深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鳴。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應力求讀得清晰、準確、有節奏,讀出合轍押韻的韻律美,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望廬山瀑布》,我讓學生按照節奏、韻律來朗讀: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激發了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課間幾個調皮的學生就接著朗讀:“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朗誦應從詩的內容出發,確定朗誦的基調。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歌頌還是揭露,是勸勉還是諷刺,是贊賞還是惋惜,是激動還是平靜,是歡快還是憂傷……這些是指導學生朗誦時必須弄清楚的。例如,同是李白的贈友之作,同是寫與好友別離之情,《贈汪倫》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跟《送孟浩然之廣陵》就不一樣。前者充滿了愉快感激之情,后者卻流露出黯然惜別之意;前者可以讀得高昂輕快,后者應該讀得低沉迂緩。
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提高學習的興趣。如,同桌扮演詩人相遇相互比賽吟誦熟悉的古詩;分男女兩聲部,配上不同的背景音樂吟誦古詩;按照自己喜愛的調子現場譜上曲子,吟唱古詩。這樣在有趣的朗讀吟誦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達到熟讀成誦的效果。
二、教學語言激發興趣
教師運用教學語言,引發學生的聯想,使學生進入詩的意境,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早發白帝城》時,學生對“朝辭白帝彩云間”中“彩云間”理解有些困難,我便運用語言,啟發學生領悟其意境:“早晨,紅紅的太陽從東方升起,射出萬道金光,照在山頂的云朵上;云變成了金色、紅色、桔黃色、紫色……環繞山頂,環繞著山頂上的白帝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老師通過語言描繪,激起學生的思緒,引導學生的認識活動與情感活動。
三、優美畫境引發想象
優美畫境可以引發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國古人講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學《暮江吟》,展現江面從紅光閃爍、明亮奪目,到紅色減退、紅綠交融的美景。教學《早發白帝城》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境,教師用簡筆畫勾勒彩云、山、水、小船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體會詩中兩岸懸崖峭壁上猿聲啼叫,一葉輕舟在湍急江水中飛流直下的景象,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四、自主感悟得到啟迪
教學中,教師應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空間,多給他們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自主感悟、暢所欲言,才能點燃創造性的火花。教學《舟夜書所見》,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孤獨一人,趁著月色,坐著小舟在江上蕩漾,會看到什么景物。四人小組討論,找一找,古詩里的哪個詞句體現出自己想象到的景物?比一比古詩里的話和自己的話有什么不同?談一談自己感悟到的詩文內容。這樣為學生自主學習做好鋪墊。
五、自由想象喚起靈感
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望廬山瀑布》,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一句或兩句詩,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想象的意境畫下來。有的畫紫煙繚繞香爐峰,有的畫白練懸掛青山上。自由想象引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六、優美音樂渲染氣氛
古詩教學借助優美音樂調動情感、渲染氣氛,有助于學生體會古詩的思想感情。如,教學《秋思》配上二胡演奏出低沉的音樂,引導學生體會思念親人的情緒;教學《江畔獨步尋花》配上長笛演奏出輕快、跳躍的音樂,讓學生感受歡快、愉悅的氣氛;教學《舟夜書所見》配上小提琴演奏出委婉、悠揚的音樂,渲染一種淡淡的思緒;教學《出塞曲》配上節奏急促、悲壯的琵琶曲,表現大批兵馬長驅而入的雄偉場面。抑揚頓挫、起伏變化的音樂,聲情并茂,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總之,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體會古詩的意境,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創造能力。
(責編 李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