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數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掌握知識的層面上,而必須學會應用。面對實際問題,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是數學應用意識的重要體現,也是能將所學的知識和方法運用于實際的關鍵。從學生的檢測卷及目前本地方農村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分析,農村小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普遍較低,即使一些教師在引進新知識時也提供一、兩個實際背景,但僅僅如此,并不能確保學生具有應用意識。也許拋開教師提供的,學生頭腦中便難以找到其他的實際背景,依然會將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看成兩個相互獨立的系統,無法感受新知識的應用價值。因此,本文就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與發展談一些想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新知識
主動尋求新知識的實際背景,是增強應用意識的重要一環。在引入新知識時,教師要聯系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貼近生活實際的“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目的是讓學生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所謂真實的問題,是學生不由自主產生的源于內心的強烈探究愿望和需求,而不是教材或教師所規定的問題。因此,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所用的材料要有趣味性,活動的氛圍要民主、寬松,使學生喜歡參與到其中來,才有可能產生真實的問題,也只有學生親身體驗了,他才想做、想說、想思考。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一課時,教師在課前就布置學生在生活中找一個實際應用的百分數,上課時首先請同學們拿出在生活中找到的實際應用的百分數,并說出在哪兒找到的。這時,學生就會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發現:有的說在衣服的標簽上可以找到“棉的含量是60%,滌綸的含量是40%”,有的說在酒瓶的標簽上可以找到“桂林米酒的酒精度是28%”,有的說在鮮橙多飲料瓶的標簽上可以找到“鮮橙原汁含量≥10%”,有的說在藥品的說明書上可以找到成分比例等等。教師聽完學生的回答后揭示課題“人們為什么要用百分數,什么叫百分數呢?百分數有什么好處?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百分數”。緊接著教師把同學們說的百分數羅列下來,引導他們探索,共同研究百分數的特征。
從這個片斷可以看出,新課的導入“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不但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而且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實現了對生活經驗的升華。
二、充分利用教學內容自身的魅力。加強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1 引導并鼓勵學生運用知識和經驗,主動解答新穎的問題。小學數學內容中概念的產生、計算的由來、幾何形體的特征及有關公式、應用題的解題規律無不滲透著數學在現代生產、生活和科技中的應用。數學知識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把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不但可以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是有用的,更可以提高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學過某種知識后,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對稱》一課時,當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認識了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并能找到對稱圖形中的對稱軸之后,教師就設計了這樣兩個活動:一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剪出自己喜歡的對稱圖形并且說一說自己是怎么剪的;二是播放錄像舞蹈片段《千手觀音》,讓同學們在欣賞舞蹈中領會這個舞蹈是運用了“對稱”的知識來編排的,從中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在教學《正負數》一課時,當學生進一步認識了負數,了解了正、負數與0的關系后,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在生活中哪些現象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列舉出一些例子,如某同學家一月份的收入、開支情況;記錄搶答比賽的成績;在盈利與虧損方面;公共汽車上、下乘客的記錄等方面都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即通過列舉兩個相反意義的量讓學生去感知和體會,從而使學生學會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設計這樣的練習,可以使學生的數學活動“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將數學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
2 引導并鼓勵學生在現實的情境中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具有原始背景的數學問題,由學生去抽象出其中的數學問題,并用數學語言去描述;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逐漸引導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把利用信息和提出問題有機地結合,把質疑和提出問題融為一體。
在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中,當學生學會了新的計算方法——乘法之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片段:(出示蔬菜基地的場景:西紅柿基地、茄子基地、菜農、農業技術員、農用車……)“你想提出什么問題?”“你能提出一個用乘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嗎?”“這些問題你會解決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家的生活情況,提出一些有關農村生活的數學問題(如耕田、播種、飼養等農村生活背景下的數學問題)。
三、結合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創造條件和機會
數學實踐活動不僅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認識活動和實踐過程,也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觀念、科學態度、合作精神的過程。學生一旦經歷了積極探索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就能強烈體驗到經過自己辛苦努力,解決了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問題后的成功感。這樣會促使學生產生再次體驗成功的愿望,從而增強了他們勇于探索、敢于挑戰的決心和信心。
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研究的是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教師要多創設—些具體情境,從現實背景中呈現出這些數學問題;同時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生活中看到的、遇到的現象,去收集處理數學信息、發現數學問題。在“實踐調查”活動中,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調查家里的買肥料、谷種的費用,還可以調查本村合理建造沼氣池的情況等,把學到的統計知識運用于實踐,提高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社會實踐能力。例如,一所中心校四年級的學生計劃到“碧水巖風景區”進行春游活動。他們對活動主題進行了認識上的交流,通過討論明確了在活動前要考慮的問題:去多少人、怎樣租車、帶哪些東西、門票多少錢、組織哪些活動等等,再對某個問題解決方案進行交流,如“誰的租車方案比較合理、劃算?”又如,我了解到一位鄉鎮中心校的骨干教師在給他的學生上完《梯形的面積》的內容后,他就帶領同學們到學校附近的農田、菜地、果園、大理石加工廠、魚塘、水庫去進行實地參觀、測量,讓同學們親身體驗,自己動手丈量、計算出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進一步掌握多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提高了靈活應用面積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縮短從理論學習到實際運用之間的時間跨度,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位教師設計了一組練習:
(1)利用一面墻,用籬笆圍一個菜地,籬笆的全長是40米,這個菜地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2)一塊平行四邊形荒地,現用一半地來種果樹,種果樹的面積是2296平方米,這塊平行四邊形荒地的高是56米,它的底是多少米?
四、鼓勵學生聯系實際收集信息,學會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去觀察世界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數學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立用,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本會數學的應用價值,激發和樹立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和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現實生活中蘊涵豐富的數學學習資原,教師可以搜集有關資料并介紹給學生。還要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多種渠道搜集數學知識應用的具體案例,并相互交流。培養學生從小就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精彩世界的能力。
1 引導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從日常生活中廣泛收集信息。學生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教師要激勵學生留心觀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經歷,廣泛收集信息,并加以分析、整理,建立“個人數學資源庫”。如到商店購物了解商品的價格,收集訂閱書報、開學注冊的票據,到儲蓄所了解銀行存款的各種利率等,并根據學過的“簡單的數據整理”、“統計”的有關知識進行數據整理。
2 學會從大眾媒體如報紙、雜志、影視、廣播以及互聯網中收集信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大人、學生都能從大眾媒體中獲得大量的信息。但是農村的信息交通還不是很便利,有的學生家里沒有電視機、電腦,還不能廣泛地從上述媒體中收集信息,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與他人分工合作來收集數學信息,鼓勵他們從報刊、雜志上獲得信息,有條件的學生還可以從互聯網上獲取信息,還可以組織學生編寫數學信息報,開展“信息發布會”活動。目前,我縣各鄉鎮中小學校都安裝了遠程教育的設備,教師可以合理利用現代科技資源,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開發校本教研,使現代科學資源真正為課堂教學服務。
總之,掌握數學離不開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尤其是小學階段的啟蒙工作更為重要,對于學生今后形成數學建模思想奠定了一個能力上的基礎。同時,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是數學教師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際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