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倡導探究式學習的教學理念,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科學知識,在探究中享受到學科學的樂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貫徹“探究式學習”這一教學新理念,注重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現我以“物體的熱脹冷縮”(第八冊62~65頁,河北省人民教育出版社)這一教學內容為例,談談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的一些做法。
一、明確方向,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去探究的興趣。上課伊始,教師可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提問學生:把一個癟乒乓球放入水中,給水加熱,當水溫達到一定的程度時,癟乒乓球會重新鼓起來嗎?對這個有趣的問題,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學生中出現了兩種猜想:1 癟乒乓球不會鼓起來。2 癟乒乓球會鼓起來。癟乒乓球究竟會不會鼓起來呢?學生產生了一探究竟的欲望,教師抓住時機演示實驗,給水加熱到一定程度后,結果癟乒乓球重新鼓起來了。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可引導學生作出以下猜想:乒乓球內有空氣,是不是空氣是有熱脹冷縮的特性,使得乒乓球鼓起來呢?至此,在教師引導下,探究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自主探究學習得以起步。
二、由扶到放,展開探究,獲取經驗
為了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教師要精心設計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可采取由扶到放的方式進行教學。所謂“扶”,就是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有效的提示,以減少岔道的產生,培養他們有針對性地思考問題的習慣。如在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驗證上述猜想時,教師可提醒學生考慮三個問題:1 空氣是流動的,必須把它裝在一個什么樣的容器里?2 怎樣使空氣受冷受熱?3 空氣是看不見的,怎樣才能發現空氣的體積是不是有變化?所謂“放”,就是讓學生合作探究,互相研討,在操作實驗中去發現驗證,并作好記錄,以便分析。教師堂上巡回指導。通過這樣一個由扶而到放的過程,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科學思維的方法,而且在學生主動探究的過程中,使他們的眼、腦、手、口都動起來,讓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探究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得到提高。
三、交流學習,適時點撥,得出結論
實驗成功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討論這些實驗現象說明了什么,讓學生多方位感受實驗得的信息、發展實驗得的信息、加工實驗得的信息。由于有前面的猜想作了鋪墊,所以學生很快得出結論——空氣確實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根據學生所反饋的信息,教師點撥學生思維,及時引導學生排除思維障礙,從而推導出氣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在此基礎上,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那么,液體、固體有沒有熱脹冷縮的性質呢?由于有了驗證“氣體一般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的探究式學習的體驗,通過教師的適時點撥,學生對固體、液體熱脹冷縮的探究就能順利進行,并對“固體、液體的熱脹冷縮”有深刻的理解。
四、課外觀察,拓展視野
為了強化課堂所得到的信息,教師可鼓勵學生課外聯系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觀察、分析。例如:1 冬天與夏天的電線有何不同?2 鐵軌為什么每隔一定距離會有一道縫?3 在我們周圍的生產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等等。通過這樣的課外觀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使他們了解到科學技術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他們幼小的心靈培植下創造發明的種子。
總之,探究式學習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作為一名科學課教師,在科學課教學活動中,要堅持以生為本,轉變觀念,開拓創新,依據教學內容的不同,給予學生科學探究的機會,使他們在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中,增強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責編 鐘園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