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是學校近幾年研究的課題,要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從小學生入學開始,教師教學時就注重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接觸社會的范圍窄,如何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本身發展的規律而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呢?下面談談我教學時常用的策略。
一、學會觀察,善于表達
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一年級小學生觀察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知識的掌握程度。正確引導學生觀察,是提高學生觀察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教學《認識鐘表》時,為了讓學生認識鐘面,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觀察自己帶來的鬧鐘,然后提問:“從鐘面上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回答:“我發現有一匹馬。”原來吸引學生觀察視線的,是鐘面上那栩栩如生的馬,而不是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于是,我又拿出自己帶來的鐘面模型再讓學生觀察,然后問:“看,在這個鐘面上,你有什么發現?”“我發現有兩根針,12個數字。”學生這時才觀察到學習的知識點上。由此可見,要求一年級小學生觀察事物,教師要說得明白一些,直接一些,必要時還配些肢體語言,方便學生去理解、認識現實生活中的數學。
教師教學時還應該注意鼓勵學生把觀察到的事物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這也是我培養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常用的方法。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學生觀察鐘面后,教師指著時針和分針問:“這兩根針同樣嗎?誰能說說?”教師邊問邊用手指比劃幫助學生建立數學概念。“長長的是分針,短短的是時針。”一個同學回答,另一個則說“細細的是分針,粗粗的是時針。”雖然他們的語言很稚嫩,使用的都是生活語言,但學生能用對比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時針和分針的特點,就已經達到學習效果了,這時我再進一步規范他們的語言“粗又短的是時針,細又長的是分針。”讓學生慢慢學會用準確的語言表達。
二、聯系生活,創設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導入,讓學生感受數學無處不在,從而產生濃厚興趣。例如,教學《認識鐘表》的課前導入,我用課件演示,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形象——公雞,從兒童熟知的童話引入:這只漂亮的大公雞生活在一個美麗的小山村里,每天清晨,大公雞起床后,都要跑到高處“喔喔喔”地叫。“你們說,公雞打鳴叫人們干什么?每天早晨是誰叫你們起床的?”通過這樣的設計,很快的把學生從眾多的知識中回憶到鐘表上。由于公雞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物,很快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隨著一串悅耳的鈴聲,本節課的“主角”——鬧鐘在大屏幕上出現了,學生探索的熱情很快高漲起來。創設這些貼近生活的情境,能使教學達到很好的效果。
三、在玩中學,在做中學
數學教學是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的教學。針對一年級小學生好玩的行為特點,教學時我經常滿足他們想玩的愿望,設計邊玩邊學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例如,教學《認識鐘表》時,當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組成后,我設計了“畫鐘面”這—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紙上畫出時針和分針,要求分針指著數字12,畫時針時,你喜歡數字幾就指向數字幾來畫,并正確添上數字1至12。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邊畫邊感知鐘面的組成,并初步感知鐘面上各整時的位置,讓學生通過有效的“做中學”喚起他們的數學經驗,發展數學思維,體驗再創造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應用意識。
四、活學活用,反映生活
在引入新的知識點后,教學時我注意讓學生把新知識應用于生活中,讓學生養成主動探索新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的習慣。例如,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特點后,我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并布置學生放學回家摸一摸家里面的這些立體圖形,讓學生在觸摸過程中感知立體圖形,體會立體圖形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這種活學活用,反映生活的教學,不僅使課堂活起來,更有利于學生親近數學,讓數學真正走進學生生活。
五、計算和應用,有機結合
解決問題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發展學生數學思維的過程,又是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重要途徑。雖然一年級數學不再單獨出現“應用題教學”,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例題和練習。例如,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47頁的“美麗的秋天”。秋天到了,同學們去郊游,美麗的草地,飽滿的向日葵,漂亮的蝴蝶,豐收的果實,這些學生熟悉的生活畫面,都含有數學知識。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用6、7的加減法解決生活中實際的計算問題,屬于圖文應用題教學內容。類似這樣的學習內容,教學時,我注重將計算與應用有機地結合起來,采用先觀察再敘述,先確定計算方法再計算的學習方式教學。首先提問:“草坪上的小朋友,左邊有幾個,右邊有幾個,左右合起來共有幾個?”、“大哥哥摘向日葵,原來有幾棵,摘了幾棵,還剩幾棵?”學生邊觀察邊把看到的事物用數字和文字敘述出來,形成口頭應用題,教師繼續問:“用什么方法計算?你是怎樣知道的?幾加幾等于幾?幾減幾等于幾?”這種將應用與計算有機結合的教學,能很快提高學生“用數學”的能力。
六、走出教室,擁抱自然
走出教室,擁抱自然是我培養學生應用意識采用的策略之一。室外課能讓學生擺脫教室的限制,能讓學生感悟到數學與現實生活千絲萬縷的關系,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反過來也服務于生活。例如,在教學《高矮》時,有一個實踐活動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按高矮順序排列,活動需要學生離開座位。在室內空間太小,我安排學生到室外活動,在活動過程中,學生們自發地合作起來,兩人背靠著背,另外的同學看他們的高矮,再進行排列。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使他們認識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自發地產生交流合作的意識,在自身的體驗中,完成對知識的內化。當然,由于一年級學生年紀太小,室外活動組織比較麻煩,但只要教師注意做好室外活動的組織指導,并及時對學生做出積極的評價,激起學生活動興趣,室外活動教學能有效喚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