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主要發展學生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進而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由此,課堂教學要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那么,如何進行該學科的課堂教學呢?
一、設計不同形式的主題活動,吸引學生參與
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采用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因此。設計好的主題活動非常重要。
如品德與社會課的《我長大了》一課,開展一次“調查自己成長歷程”的主題活動,課前布置學生采訪父母,收集兒時物品,回憶童年趣事。課上學生拿出采訪父母的記錄,出示自己的出生證、紀念幣、成長相冊,展示自己一步步長大的經歷,進而讓學生充分感悟長大是一個豐富的過程。這樣的主題活動貼近學生生活,學生感興趣,樂于參與。所以,我認為思品課教師應重視改變課堂傳授知識的習慣,設計一些豐富的實踐活動讓全體學生參與,動中悟理、動中導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走進社會,體驗生活,形成品德
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讓學生走出學校,到社會中去學習,去實踐,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擴展興趣,發展社會實踐能力。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校外實踐設計,如教學《購物有學問》時,我布置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上、超市里,讓學生在觀察中切實感受價格的秘密。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在教學《我是理財小能手》一課時,我要求學生通過詢問,向父母了解清自己的家庭經濟收入與支出情況,繪制成表,從而讓學生理解爸爸媽媽辛勤的勞動,增強學生的節約意識。
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象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須在兒童的生活過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進行。因此在實際教育時,應著力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行動,看到事情的真實部分,引發他們內心的真實感受。觸及他們的心靈,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學效果。
三、組織討論,學會交流,在實踐中掌握知識
討論是最常用的兒童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兒童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等。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討論,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防止形式上的討論。《品德與社會》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例如,教學《我們是鄰居》時,我就組織學生討論這樣的問題:“小朋友,你們家的鄰居是誰,你們是怎樣相處的,在和鄰居的交往中,你有怎樣的感受?”接下來我就請各組小朋友先在一起討論一下,然后每組推選代表向全班同學來匯報,講得好的小朋友,給他們組頒發獎章。有的小組在教師的指點下,還作了簡單的記錄。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我有時候讓他們推選代表,有時候則給各個組的組員編好號碼,輪流代表小組發表意見。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的本身就要求學生多實踐,多參與社會活動。所以實踐是教育學生的一副良方,是有效提高學習效果的手段。我在教學時也經常運用這一手段,以此來教育學生。比如在教學《我懂事》這一課時,如果抽象地講解只能讓學生昏昏欲睡,所以我干脆讓學生們為回家調查作準備。學生們互相詢問自己準備好的問題,或是臨時增加自己要提問的問題,這一準備,使得他們興奮起來,各種問題層出不窮,這樣下一堂課學生從家里帶來的回答就非常有意思了。
四、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熱情
教育和生活是不能分離的。我們以往的教學往往局限于書本,沒有與鮮活、豐富的生活相聯系,導致教學失去了生活實踐的情境,顯得蒼白無力。為了使說理更充分,明理和導行應該是緊密結合的,而且應和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例如,在教學《誠實是金》這一部分內容時,我設計了這么一個環節,即讓學生們來演《醒醒吧,小剛》這個小品,讓他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小品。這種形式既滿足了學生好動的特性,又在活動過程中讓他們進一步體會到了誠實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生動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熱情,引發學生思考,體現學生社會性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只有緊緊地聯系生活實際進行教學,才能使品德與社會課喚發出生機和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活用生活教材,提高學生社會認知能力
《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將教材中的材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課程、教學與學生生活之問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課程資源,補充一些現實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
《品德與社會》教學最根本的一點也就是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引導學生過美好的生活,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能力,教師應當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及時地鞏固、內化并應用到相關的社會實際問題中去。如四年級下冊第2單元《我看家鄉新變化》中感受家鄉的交通方式要多樣,交通網絡發達,要形象直觀。教材“風景線”只是范例,要結合學生實際教學。如:假日里,用什么方式,經過怎樣的路線出門?地圖上畫一畫,小組內說一說。出示熟悉的站牌,發現了什么?你最熟悉的是幾路車?為什么?《城鄉巨變》“風景線”中所舉的例子陜西潼關、蘇州園林、京杭大運河都離學生很遙遠,如果我們照本宣科,那樣難免會讓學生產生錯覺:我的家鄉沒有這么多的故事,沒什么好講的。也就根本談不上培養學生愛家鄉、為家鄉自豪的情感了。再說教材也只是教學的憑借,教學過程最終要落實到學生的認知上。因此,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以及認識事物的規律,采用直觀具體的教育手法,組織學生調查社會、調查家庭,鼓勵他們走出課堂,從自己的世界出發,從搜集的資料、聽長輩們的敘述或是從民間傳說中知道家鄉的故事,了解家鄉的過去,并從具體的城市道路、公共設施、公路綠化、居民住宅、旅游勝地等方面觀察家鄉的一切變化,用心靈真切去感受家鄉的變化,提高認識社會的能力。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和具體的課文內容,依托現實生活,為他們搭建生活平臺,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活動,引人生活之水,切實對兒童實施品德教育,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興趣,使之散發德育魅力,達到預期的課堂教學效果。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