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不是讓學生認識一兩條音樂藝術規律,也不是學會一兩種音樂技能,而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音樂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這是一種與美的感動相結合的教育,是滲透于人的心靈的情感教育,可使學生情操得到陶冶,人格得以完善,成為全面發展身心和諧的人。
一、順勢而為,感受音樂美
音樂學科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學生可以通過唱歌、跳舞、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來促進自己的個性發展。當然,捕捉學生的特性,設計相應合理的課堂計劃是教師上好課的重要前提之一。小學生熱情好動愛表現,有成功的愿望,希望自己比別人強,并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們的認可。這與人們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是分不開的。許多情況下,正是由于學生的爭強好勝才使他們不斷地取得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因此教師要注意把競爭意識引進課堂,讓學生在競爭中獲得成功,有一種成就感。
音樂課堂中可以運用學生感興趣的游戲來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運用游戲來對音樂再認識,再創造。無論設計的出發點是什么,它終究要涉及到音樂知識和技能。音樂游戲不是單純的玩耍,它真正的目的是以游戲的方法挖掘發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游戲中獲得豐富的精神享受。黑格爾說過:“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只有使學生處在形象活潑的音樂氛圍中,才能受到良好的音樂熏陶,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創設適于實際的教學情境,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動腦、動口等多種途徑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把學生帶人情境之中。
如在上三年級教材中的聽賞《三個和尚》這一課,為了給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感受、辨賞出樂曲中分別用三種不同的樂器(板胡、墜胡、管子)來表現三個人物的形態與性格,我運用了動畫片里的人物片段,直觀地把人物形象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他們很快就說出了為什么不同的樂器表現不同的人物。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不僅直觀形象,極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為積極、主動地學習創造條件。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作品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創造力。教師首先要善于挖掘,巧妙設計,精心構思,才能帶領學生去開啟智慧的大門。在教學一年級音樂教材中的《藏貓貓》一課,歌曲的準備結尾處有一小節的休止,備課時我就想到,如果我把本課中所要求掌握的幾個簡單的節奏像藏貓貓一樣藏在休止符中,讓學生們去發現,豈不是既容易掌握又增加學習的興趣嗎,結果這一節課如我所料,學生對歌曲既感興趣又掌握得快,把藏在休止符中的節奏拍擊得非常準確。所以,音樂教師在律動、唱歌、作曲、節奏、唱游等方面的教學中,都可以充分創作。這些創作教學如節奏改編、旋律創作、即興歌舞等,如果能在小組合作討論中進行,那么就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教學中如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好奇心是一門技巧。教師要隨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學生心理,了解學生的心態,這樣才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增強美感體驗
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于受傳統學科教育體系的影響,音樂教學很容易產生與音樂審美相悖的現象。諸如從樂譜和音符人手的識譜訓練,從時值出發的節奏訓練,著眼于音程、和弦的聽覺訓練等等。這種理性的、枯燥的機械操練,不可能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學生厭煩這類學習是必然的。
正確的途徑應該是把音樂教學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和審美發現的過程。如善于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立意美、情景美、音韻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等),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融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一首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學生的心聲: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襯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熾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號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音樂欣賞教材體現經典性與文獻性。展示人類音樂文化的精粹,展示美的結晶。器樂教材的“美”在于簡潔、洗練的編配方面,通過配器,顯示其音色與織體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又如運用從感性人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潛效應的音樂教學方法,遵循參與、情感性、愉悅的審美原則,讓學生感受美、體驗美。
理想的音樂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在與音樂的共同對話交流中情感得到宣泄、個性得到張揚、人性得到回歸,在對音樂的欣賞感受中享受陽光般美好燦爛的生活,愛音樂、愛生活、愛自然、愛民族、愛人類,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中共同成長。
(責編 韋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