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平臺
金融危機的爆發,讓西方出版產業了解到東方華文世界瑰寶,有所變化和契機。本刊專訪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等業者,分別從出版、進出口、發行、物流、印刷、紙業、版權等行業做個別分析,實質上華文出版產業在世界出版產業中還不是“火車頭”,因為華文板塊迄今還是分片,各在自已板塊出版領域力求自保和穩定發展,尤其是臺灣市場已變成跨越的包袱,衰退到需要其它華文板塊來照顧,在兩岸三地,我們警覺到區域內若達不到出版市場的經濟增長,最弱勢書店群體和作者根本分不到經濟增長的好處時,很可能會讓創作源減少和出版發行市場動亂,這才是出版產業隱憂,出版是智慧產業,是一種創造性民族文化產業,為了出版體系還能在不景氣中運作,應守住現金,別急,將來會有很多機會;暫時犧牲一部分選題,乃至犧牲部分市場權益,不能只靠政府能耐,出版產業也要有自我節制的意識和調整人員機制,若能同心協力抵擋風暴威力對抗衰退才會有明天,當然也要促使各個華文板塊業者們借此思維合作互相支持;如大陸近年來鼓勵廣西、云南省份與柬、越、泰等國家進行版權貿易,也鼓勵對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際漢文化圈進行圖書出口和辦書展;對予歐美國家為主的西方主流市場,主動翻譯進行版權貿易合作出版;中青社在倫敦設分社、高教社在紐約設分社,福建總社設海峽書局紛紛向海外進軍時,都讓臺灣、香港業者也有所期待燃起濃厚合作意愿,本刊進行專訪時發現到,市場拓展一定要了解對方的閱讀層和讀者消費能力,若想靠資金優勢介入一個華文板塊新市場(好似新加坡上海書局及Page one進軍臺灣),而忽略當地市場繁簡版出版品需求和特殊性,賠了夫人又折兵更是不在話下,且看我們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