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實現夢想舞臺,企業家分享經驗的課堂。商業才俊成長制勝的橋梁,風險資本尋找機會的秀場?!囤A在中國》作為優秀的媒介運作案例,在中國的傳媒史上留下了精彩的一筆。
2008年6月3日,經過3個小時的激烈PK,《贏在中國》的五把交椅座次排定,鏗鏘玫瑰綻放,謝莉笑到了最后,贏得冠軍,曾花屈居第二,《贏在中國》第3賽季圓滿落下了帷幕。
《贏在中國》最早創辦于2006年3月,自開播以來,一直安排在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星期二晚間10點檔與觀眾見面。依照一般的收視規律,在非黃金時段收看以創業為主題的經濟類節目的觀眾人數不會太多。然而經過兩個賽季以后,《贏在中國》不但沒有走下坡路,反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眼球,收視率一路凱歌,升至央視經濟類節目的收視排行榜之首。那么,是什么因素讓它博得了觀眾的厚愛?
明晰準確的市場定位
事實上,經濟類節目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各自在不同的細分市場滿足著觀眾的需求《經濟信息聯播》以大量的經濟資訊沖擊著觀眾;《經濟半小時》則以深度報道的形式讓觀眾了解了事件的來龍去脈;《對話》則以邀請知名經濟界人士對話的方式來激蕩觀眾的智慧火花……這些節目或以客觀報道為宗旨,或以揭露真相為目的,或以交流為方式,但觀眾缺乏身臨其境的感覺。為了滿足觀眾的“真實”體驗感覺,商業真人秀開始走上電視舞臺。
在競爭激烈的紅海之中,《贏在中國》如何尋找到節目的準確定位,滿足觀眾的需求,明確節目的宗旨呢?這是困擾節目的總制片人王利芬的問題。美國的《學徒》節目給了她很大的靈感,但她也注意到,不能照葫蘆畫瓢完全移植這個節目。在《學徒》中,寬闊的高爾夫球場、豪華的住所、窮奢極欲的家庭是節目極力宣揚的價值觀念。而在中國,這種價值觀念與人們的價值取向格格不入。在她看來,中國目前最為需要的精神是創業精神。
創業致富,改變命運,實現自我價值是每個致力于成功的人所渴望的,但是創業的道路上極為坎坷,考驗著每一個創業者的智慧和毅力,他們迫切需要別人給予的激勵。
無論是初出茅廬的創業者,還是摸爬滾打了數年的創業者,心中總是充滿了或多或少的迷茫,迫切需要那些飽經風霜的企業家指點迷津,但現實是殘酷的,沒有人會主動給他們提供答案,他們也沒有機會向成功的企業家求教。
創業者不但可能缺乏團隊、缺乏制度、缺乏技術,而且還缺乏大筆的資金。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不少風險投資公司進入中國,他們一直為尋找合適的投資項目而苦惱著,手里拿著大把的風險投資基金,不知應該投給誰。
王利芬抓住這個尚且沒有人關注的“藍?!?,對電視節目進行了準確的定位——打造連通資本和創業的橋梁與平臺,以勵志和創業作為宗旨,吸引那些渴望獲得風險投資,通過創業改變自己命運的人參與或觀看。《贏在中國》提出“勵志照亮人生,創業改變命運”的口號,掀起了新的創業熱潮,讓創業者的創業激情得到進發,創業知識得到系統化,創業能力得到提升。
價值不菲的資本誘惑
為了能吸引選手報名,獲得觀眾的格外青睞,節目組借鑒了益智類電視節目的手法?!堕_心辭典》、《幸運52》等益智類節目設置的是價格不菲的獎金,而《贏在中國》則進行了相應的變通,把獎金變成了創業資本。
如果創業資本數額不大,或者獲勝者所占比例微不足道,就不能吸引來優秀選手;但如果創業資本數額巨大,節目組自身又難以承擔。怎么解決這個難題呢?王利芬決定整合社會資源,尋找對項目感興趣的風險投資公司。通過協商,軟銀賽富、IDG、今日資本等公司提供了總數高達3500萬元的創業資本。而且,這3家公司的負責人為了對自己的風險投資負責,紛紛親自出任大賽的評委。按照大賽規則,闖入決賽的前5名選手將獲得數量不等的創業資本:冠軍1000萬元,亞軍700萬元,第三至第五名各獲得500萬元,大賽設立的特別創業之星則獲得聯通公司提供的3D0萬元。獲獎選手將用獲得的創業資本組建新公司,并出任公司的CEO。而且,在新公司中,選手將獲得大比例的股權份額——在第1賽季中,選手只占20%股權,第2賽季則提高到了35%,第3賽季更是達到了50%。巨額獎金的誘惑讓報名的選手數量急劇攀升,第3賽季甚至創下了40萬的新高。
那么,如何保持觀眾的收視率?節目組巧設規則,讓觀眾通過短信投票的方式參與節目的互動,由獲勝的前5名選手現場抽號,分別搖出自己公司的150名原始股東,他們將在未來的企業中占15%的原始股份。這意味著觀眾只要花1元短信費投票,就可能獲5000~10000元的新公司原始股份。于是,負責短信投票的聯通公司、《贏在中國》節目組以及電視觀眾各自獲取了應有的利益,可謂多贏。但這種節目又比單純的博彩節目更富有深遠的意義,因為它普及了創業的知識,幸運的觀眾不但獲得了股份,而且能與新公司一起經歷風雨,熟悉現代企業投資、經營和管理的所有過程。
殘酷激烈的淘汰機制
現實中,商業運行活動可能被大量瑣碎的日常活動所占據,如果真實記錄現實生活,可能就會枯燥乏味,引不起觀眾的興趣,要做到吸引觀眾,就必須讓節目起伏跌宕,懸念疊出。節目組因此引入了競爭淘汰機制,設置不同的關卡,優勝者晉級,失敗者出局。
組織者設置了6重關隘,每一關都會有人黯然退場。只有笑到最后的5位選手,才能獲得來之不易的風險投資。第1關是海選,為了真正選拔創業人才,節目設置了極低的報名門檻,所以參賽報名者極為踴躍,然后通過素質測試,直接選出3000人進入第2關——節目組在全國設置了20個賽區,通過知名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公司的專家面試,選拔出108將。第3關是初賽,108人被分為不同的小組,角逐36強。第4關是復賽,36進12(專家投票推選10名,觀眾通過網絡推薦2名人氣選手)。第5關是決賽,12進5(12名選手參加7場真人秀角逐前5名)。第6關是總決賽,最終擢出前三甲。
盡管很多評委說電視比賽失利,并不等于現實商場中敗北;盡管選手安慰自己說,不重結果,只重過程,參加比賽本身就獲益良多;盡管現場的風險投資不垂青,其他的中小投資公司依然會向選手拋媚眼,但是不管怎么說,被淘汰者失去了巨額風險投資的絕佳機會,不得不接受失敗的事實,在凄婉的音樂中黯然退場。
娛樂化的商業真人秀
為了讓節目精彩出眾,節目組活學活用,借鑒了當下風靡娛樂界的“選秀”方式,吸取了娛樂化的精髓。盡管王利芬一直極力避免把《贏在中國》與《超級女聲》、《夢想中國》和《星光大道》相提并論,但還是有不少人認為,《贏在中國》的“海選”和“現場PK”等形式實際上受到了娛樂造星活動的啟發,當然,這種創業選秀更加高雅,將娛樂性與奮斗不止的創業精神完美結合在一起,讓人們在娛樂中激發昂揚的創業激情,感受到心靈的啟迪。
為了保持娛樂化的元素,第2賽季海選時,盡管引吭高歌的選手沒有獲得通行證,但他的表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留;盡管評委對著名音樂人李進的“聽覺logo”項目并不看好,但還是讓他順利晉級108強:為了全方位進行娛樂化包裝,王利芬甚至作詞,創作了激蕩人心的創業之歌《在路上》,再加上張瑞敏、柳傳志、馬云、牛根生等知名企業家的傾情演繹,讓有創業經歷的人聽了以后,無不動容。
《贏在中國》還調用了專題片、談話節目、專題晚會、真人秀和大型綜合直播晚會等電視元素——在全國選拔108將時,采取答辯形式,評委提問,選手回答;在挑選36強時,采取的是沙盤演練,通過仿真經營,優秀選手脫穎而出;而12強不但要在“創業之星論壇”上分為正方和反方現場辯論,爭奪“創業之星”,而且還要經過7場”真槍實彈”的商業實戰真人秀,才能殺進前5強。真人秀把節目逐漸推向了高潮,選手既能鋒芒畢露,展示橫溢的才華,也能原形畢露,將刻意掩飾的缺點暴露無遺。
各領風騷的評委點評
《贏在中國》的評委都是國內赫赫有名的實業家。他們或是經歷曲折,飽嘗心酸,積累過創業的豐富經驗,或是深諳創業之道,熟悉各行業的投資風險。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匯源集團董事長朱新禮、蒙牛乳業董事長牛根生、IDG全球常務副總裁熊曉鴿、今日資本總裁徐新、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俞敏洪等先后走上評委席,對參賽的選手進行過點評。評委的點評或是高屋建瓴,總攬全局,或是管中窺豹,以小見大,或是引經據典,言之鑿鑿,或是感同身受,娓娓道來,或是迂回曲折,婉言相勸,或是一劍封喉,直指要害。其中,不少評委因言辭辛辣尖刻而語驚四座,但是,這種“酷評”與娛樂界的選秀節目那種嘩眾取寵的點評又有本質的不同。
馬云的點評總是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囤A在中國》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給了馬云更多當評委的機會。為了讓更多的人分享馬云的創業體驗,節目組不但專門將馬云的語錄編輯成書出版發行,而且還在雅虎的官方網站上動態管理,將馬云在3個賽季的創業寶典悉數收納,從成功創業、資本運作、戰略管理,到市場營銷、創意執行、人力開發、風險控制,不一而足。
選手參賽的所經所歷,所言所行,觸動了這些飽經人生創業心酸的企業家,他們有感而發,針對選手的表現,暢談自己的創業感悟,既具有極強的個別性,又富有普遍性,讓選手和觀眾頗有收獲。
盡管絕大多數的參賽者不會走到最后,敗在光明到來的黑暗前夜,但他們能有機會傾聽成功企業家的教誨,與成功企業家面對面交流,分享創業的經驗和人生的智慧,就不枉此行。
選手李海鏞被淘汰出局時發表了臨別感言:“我這次真的非常幸運,能夠參加《贏在中國》這個比賽,能夠聽到各位評委對我那么真誠的點評?!睌”钡南哪拚f:“我在《贏在中國》學到了很多,如何運營一個公司,我還要系統的學習?!睉撜f,他們的話道出了絕大多數參賽者的心聲。《贏在中國》沒有失敗者,因為選手通過參加比賽,有幸獲得了創業的歷練,認識到了自身的缺陷,獲得了寶貴的教訓。第3賽季的選手遲曉霞感言“選手無論是108或是1080,還有許許多多報名的選手,也許會因為一時的失利而不爽,但實事求是地講,就算是看客,在觀看每一期的比賽時,哪個人不是受益良多!所以我說:在贏在中國,沒有輸家,都是勝者,都有所得!”可謂是道出了絕大多數觀眾和參賽選手的心聲。
別具一格的資源整合模式
節目組要保持順利的運營,還必須盈利。這就需要全方位整合其他的資源。
電視節目一般依靠廣告保持收入,《贏在中國》也不例外。與一般貼片廣告不同的是,《贏在中國》采取了廣告與節目融為一體的植入式廣告模式,大大提高了廣告的效果,提升了企業形象。作為總冠名商的中國聯通,不但在節目的各種硬件標識中出現,而且在節目的片頭部分,“讓一切自由連通”的聯通企業使命和愿景也成了節目本身的宗旨、目標和口號。節目進行過程中,“與資本連通”,“與未來連通”,“與人才連通”更是頻繁地被主持人掛在嘴邊。中國聯通的董事長常小兵不但出現在節目的片頭,而且出現在節目的現場,進行現場點評,并為獲得聯通創業之星的選手領獎。聯通與《贏在中國》高度地融合在了一起。至于在觀眾的短信投票中,《贏在中國》與中國聯通按照協議進行利益分成,更是獲得了不菲的利潤。
商戰真人秀,不但需要資金,而且需要場地。如果節目組自己安排的話,費用消耗巨大。以王利芬為首的節目組顯示出了高超的智慧,除了給廣告客戶安排普通的廣告之外,還邀請相關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充當評委,把蒙牛、匯源果汁、面面通科技、椽果國際、思科、肯帝亞、利郎、薇姿、阿里巴巴等企業的產品推廣、慈善營銷、電視直銷、商業模式、廣告制作等商業活動納入到比賽之中。在長達40多分鐘的節目中,企業的產品、形象、價值等在場景中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現。
《贏在中國》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充分地利用了傳播優勢,占盡了天時地利,但畢竟影響力還是有限。要想擴大節目影響,就必須實行全方位、立體式媒介資源整合。節目除了星期二首播之外,還安排在星期六和星期日重播,盡量讓更多的觀眾欣賞到節目。此外,節目組還與阿里巴巴合作,建立官方網站,將節目的精編版放置在上面播出。《贏在中國》的網站包含了官方公告、賽事報道、太賽視頻、官網論壇、選手介紹、贏賽商友圈、創業博客、創業項目、賽季回顧、創業幫幫、贏賽聊天室等欄目,不但運用新聞、論壇、在線視頻播放、在線視頻聊天、博客等多種互聯網手段向人們介紹與大賽有關的情況,而且超出大賽之外,提供創業服務,邀請企業家、風險投資家、節目制作人員進行視頻對話,幫助人們實現創業夢想,豐富了節目內容,延伸了節目空間,有效地彌補了電視節目的缺憾?!囤A在中國》節目組還加強與各地都市類、晚報類報紙的合作,安排專門的工作人員搞好新聞策劃,安排供稿,連續報道,擴大節目影響。
節目組還注重衍生產品開發,策劃《贏在中國》系列圖書和光盤。從第1賽季開始,服務大賽的《雄心千萬——CCTV贏在中國大賽指南》、《與成功簽約——CCTV贏在中國創業百問》搶先面世,記錄大賽歷程的《在路上——CCTV(贏在中國)首賽季12強創業啟示錄》、《贏在中國》開場篇、訪談篇、晉級篇、商戰篇等也擺到了暢銷書架上。
從第2賽季開始,節目組明顯加強了圖書的策劃和出版,《在路上:群英會——第2賽季108強勝出歷程》、《在路上:絕對前線——第2賽季36強勝出歷程》、《在路上:笑傲江湖——第2賽季10強勝出歷程》、《在路上:五魁聚首——第2賽季5強勝出歷程》、《冠軍之門——第2賽季冠軍李書文勝出歷程》等圖書將大賽過程、選手風采、參賽項目等完整地呈現出來。匯總企業家創業智慧的點評類圖書《馬云點評創業》甚至成為2007年度最暢銷的圖書之一。
由于電視播出時間的限制,參賽選手的項目、比賽過程以及評委的點評被大幅度剪輯,很多觀眾感到意猶未盡,想反復揣摩甚至收藏節目。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觀眾事務繁忙,沒有時間完整地觀看電視大賽過程。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節目組還特別推出了大賽的加長版光盤,將電視中被剪輯過的情節完整地再現出來。
熟知觀眾需求,明確節目定位,設立創業資本,采用淘汰機制,強化娛樂包裝,展示精彩商戰,點評辛辣尖銳,整合媒介資源,打造創業平臺,是《贏在中國》笑傲江湖的秘笈和法寶。隨著時間的推移,《贏在中國》將其運用得越來越游刃有余,幾近爐火純青的境界?!囤A在中國》必將會成為優秀的媒介運作案例,在中國的傳媒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筆。
(編輯:袁 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