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因本土知名企業眾多而被湖北省領導稱贊為“宜昌現象”;對外引進項目開辟湖北深圳工業園,等于再造宜昌現有的GDP。政府之于企業,執政者之手為何有如此作為?
市委書記的特殊職責
7月4日上午,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冒雨來到興發集團宜昌精細化工園進行現場辦公。
而此前一天,正是湖北深圳工業園奠基和簽約儀式,郭有明無疑要為這一大事忙到很晚。
同樣令人感慨的是,重外,抓深圳工業園項目引進;但并不輕內,同時親自抓宜昌本土的重點項目。
針對項目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郭有明說,目前園區拆遷已成為關鍵問題,對精細磷化工,有機硅、離子膜燒堿等3塊項目用地上的600多戶拆遷戶,要按國家政策拆遷,實行拆遷資金直達,確保拆遷時間,加快拆遷進度,滿足企業開工要求。園區將跨伍云路,要加快水電蒸汽涵管和地下通道建設,確保伍云路改造工期。
為此,郭有明要求成立專班隨時隨地服務,在把握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的前提下,對企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實行特事特辦,特別是對征地拆遷和有關許可證、手續辦理,不能拖延企業的時間。他同時要求市委督查室加強對項目建設服務的督辦。
市委書記變成了企業的服務員。
這只是宜昌市對重點項目實施市級領導聯系責任制的一個縮影。今年,市委市政府確定了80個市級重點項目,分工到四大家市級領導,全程跟蹤負責項目建設,協調解決項目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同時將進度情況定期通報,市級領導的服務能力也要受到監督。
興發集團宜昌精細化工園正是市委書記郭有明負責聯系服務的一個重點項目。
在興發集團宜昌精細化工園現場,郭有明不忘提醒隨行的20個部門負責人,宜昌發展的根本措施是把項目、產業發展上去,沒有項目就沒有產業,就沒有經濟社會的發展。
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
郭有明此行的一個主要目的是,宜昌市如何做好引導和服務,幫助打造百億興發。
宜昌并沒有把服務企業停留在“解決困難”的層次上,而是更上一層樓,引導企業發展圖強。
宜昌也并沒有滿足本土知名企業眾多的”宜昌現象”,為此,宜昌市力爭3至5年內打造8至10家百億元企業。
興發集團董事長李國璋向郭有明介紹道,今年上半年,興發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4.8億元,利潤1.8億元,各項經濟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預計今年興發銷售收入可突破50億元。
郭有明和李國璋一起,認真商討了企業發展的形勢和機遇后,確立了打造百億興發的發展目標:從今年起,用3年時間打造百億興發,力爭明年底形成過100億元的產能,在2010年實現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的目標。
這并不是一時的突然決定。去年8月8日,郭有明在興發辦公時,就提出了打造百億興發的設想。
郭有明說,經過近一年的發展和實踐,當前,興發市場好、項目好、機遇好、發展勢頭好,完全有可能實現百億企業、百億產業園的目標。
興發是興山縣的支柱國企。興山縣委,縣政府采取多種措施,舉全縣之力打造百億興發。
“親眼目睹了興發新上的系列精細磷化工項目,我們才真正感受到打造百億興發不是夢!”這是興山縣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發自內心的感嘆。
打造百億企業,并不是政府直接干預企業,而是政府作用企業的又一種新方式。宜昌市政府的人士說,宜昌提出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集中,拉長產業鏈條,壯大產業規模,走符合宜昌特點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異地辦廠與稅收分享
其實,宜昌市委、市政府想得更長遠,也更具發展智慧。
比如興山,是宜昌市的一個山區小縣,受土地、交通、區位、信息等條件的制約,當地政府發展企業的各種成本較高,企業的發展空間也受到局限。
于是,宜昌市開始創新布局。通過實施“飛地工業”,引導不宜發展工業的山區縣市,到宜昌市開發區等沿江產業聚集區集中辦廠。
宜昌市考慮到宜昌開發區幾乎無地開發,而虓亭開發區有地但開發成效不大,就將兩區合并,統一管理。合并后,宜昌開發區空間范圍擴大,開發建設能力增強。
市里在合并后的宜昌開發區劃出特定區域,專門提供給山區縣市建立招商引資工業園,用“異地辦工業”、建設“園中園”的新方式,讓不宜發展工業的山區同享沿江產業聚集區的優勢。市、縣和園區所在區,按照4:4:2的比例,進行稅收分成,基礎共建,產業共育,利益共享,環保共擔。
這種異地辦廠與稅收分享的創新方式,解決了山區縣“有了項目等配套”的難題,不僅促進了山區縣域經濟的發展,更促進了城與鄉、發達與欠發達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
目前,興山、遠安區縣等設在宜昌開發區的工業園已引進的河南雙匯、海南椰風等項目,年銷售收入達3億多元。
興發集團也得以走出興山縣,在宜昌開發區建設興發集團精細化工園。董事長李國璋預計今年興發銷售收入可突破50億元,化工園可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占到整個集團40%以上。
宜昌市委、市政府這種創新運作,給興發集團帶了做強做大的空間,李國璋這樣動情地說:打造百億興發的夢想正一步步實現!
企業為“大”,政府轉位,不是高高在上行施大權,而是以公共需求提供者的角色服務企業,宜昌,演繹著政企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