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資金的巨大缺口,下崗人員的再就業,城郊“三無”農民的保障,一個個全國共性的民生難題在宜昌都得到了破解。
民生保障,是全國官員口中最熱門的一大詞匯。民生難題,也是中國各級政府最迫切的一大問題。
有人將此歸根于錢的問題。宜昌,似乎沒有這樣簡單認識和行動。
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這些關鍵詞悄然融進了宜昌的第三次蝶變中。
解決社保資金缺口難題
曾經,宜昌市財政局為了核實一筆再就業培訓費用支出的準確性,竟然連續撥打了3000多個電話,查出1500多人不屬實,避免了每人600培訓資金、共計90多萬元的再就業專項資金的流失。
從此,民眾對政府的民生保障工作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國各地的社保資金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缺口。7月3日,湖北省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傳出的消息,截至今年5月底,全省養老保險目前的基金缺口已累計到39億元。
宜昌市財政局社保科科長田以洲告訴《新理財》,宜昌的社保基金管理有我們自已的辦法,一是增收。宜昌采取了一種擴面增繳、以獎代籌的方法,按照千分之八對負責征繳工作的勞動和保障等部門和個人進行獎勵,這不僅大大提高了各級征繳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更增加了社會保障人群的覆蓋面。
同時,企業的職工社保資金全部實行財政代收。“我們改制改革企業資金量非常大,一年就是幾個億,幾個億在交納職工社保金時我不撥到企業,直接撥到社保科,社保科直接撥到勞動局,每年近一個億,這樣做對增交起到了推進作用。全市由于改制企業的涉及的補貼資金每年近1億元,為了避免出現企業扣發、挪用等現象,由財政直接撥到社保科,社保科再直接撥到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同時也對社保基金的征繳工作起到了推進作用。”
第二點是支出。田以洲介紹說:“我們也想了些辦法,比如養老保險支出這一塊,從前年開始,我們財政拿出五十萬元,購買設備,指紋認定,每個領取養老金的人每隔兩個月采集一個指紋,進行比對后才可領取養老金,遏制了被人冒領。再是設立冒領舉報獎勵制度,獎金最低不低于100元,最高不高于500元。”
目前,宜昌市的社會保障資金老大難問題得到了破解,同時較好實現了社會保障的全覆蓋。
“動態消除”零就業
在宜昌市下崗失業人員中,曾流傳著一個茶余飯后的“笑料”:市委有一位領導每次都喜歡參加專門為下崗失業人員舉辦的職業技能培訓開學典禮,而且每次講的不是如何再就業,而是綜合治理,是社會穩定。
據統計,2005年,來自城區困難家庭的無業青少年,占全市犯罪案件的90%。為此,宜昌市每年專門列支160多萬元專項資金,確定了7家定點培訓機構,14個職業技術專業,“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
宜昌市就業局副局長李剛表示,零就業家庭是一個比較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為此,政府加大就業扶持力度,采取“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的促進辦法,即出現一戶就要在3個月內解決問題。
“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根本點就是脫貧幫困,通過再就業培訓,對家庭困難子女進行幫助,教他一技之長幫他就業,從根本上改變家庭困難。田以洲說:“我們幫貧不是給幾個錢了事,或者培訓完了事,而且通過再就業培訓,再給你介紹三次工作機會,如果對就業不滿意,回來可以重新介紹工作,做到認真負責,讓困難家庭的子女通過培訓、就業,獲得收入,徹底改變家庭狀況。一年投入到再就業的培訓費用近160萬。”
經過培訓之后,對創業和靈活就業的人員,宜昌實行了下崗職工創業和靈活就業的生活補貼制度。田以洲說“初次創業,也是靈活就業后你可以交社保金,交兩千元我們給他補一千元,連續補貼三年。這有幾個方面的好處,第一社保資金得到充實,而另一方面你享受到了實惠,雙方都受益,這其中我們支出了1400萬元,大概一個人平均補貼1200元。”
截止2006年,宜昌市還為自主創業的2萬多名下崗失業人員,減免稅費9000多萬元;累計建立小額擔保基金1900多萬元,為近4000人發放小額貸款近7000萬元。共落實再就業公益性崗位補貼,社保補貼、職業介紹補貼、再就業培訓補貼、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共計9600多萬元,覆蓋了近11萬下崗失業人員。
宜昌市下崗人員現在有一句話經常掛在嘴邊:我們也領著“工資”呢,政府給發的。
主動保障“三不管”農民
被稱為“三不管地帶”的城鄉結合部,是一個社保政策空白的邊緣地帶。依照我國推行的社保制度,要不就管城市群眾,要不就管農村農民,由于城鄉結合部的居民“說他們是群眾不是群眾,說他們是農民不是農民”,一直游離在國家社保大門之外。
去年,宜昌卻主動把這些“三不管”的農民管了起來。
田以洲說:“第一種保障措施是首先推進了失地農民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我們保障失地農民的標準低于企業職工的養老水平,高于城市居民的低保標準,這樣所有失地農民即使失去了生產資料也不致于無法在城郊生活。這個政策我們實行的是三方投入,個人拿30%,村組拿30%,政府拿40%。現在已經推行了大概有一萬多人,還正在逐步的核查,總共需要投入十六億。”
第二就是醫療保障。田以洲介紹道,在城郊農民這一方面,宜昌自費地推行了新型農村醫療保險,做到了中央不拿錢,主要是個人出一些,區上出一些,市里拿出一些,去年達到人均100元。
目前,宜昌已經覆蓋了1萬多名城鄉結合部的失地農民。當他們也到了“退休”年齡時,就可以直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樣的退休金,不再需要國家去補貼。
國泰民安、安居樂業是多少代人都向往的理想社會狀態。現在宜昌的街頭巷尾,每一個人的表情都是那么的平和,走路的姿態也是那么的悠閑,微笑不時掛在人們的臉上,不管是富裕還是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