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區“花錢多少專家說了算”的改革,凸現了財政部門從傳統收支單位到專業理財機構的轉型趨勢,更折射出政府理財能力的提升路徑。
夷陵,以往的宜昌縣,現在是宜昌的一個城區;但其繁華程度,不遜色于主城區。
繁華之余,夷陵區政府卻把花錢摳得格外科學,一條嶄新的政府理財新路浮出水面。
財政“補位”
隨著宜昌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力度加大,夷陵區每年都有數以億計的財政資金投入各項基建工程,如何把政府的“錢”花的更“值”一些,把有限的政府投資用在“刀刃”上,考驗著夷陵區政府。
眾所周知,當前政府投資項目建設通常的做法是項目建設單位根據實際需要或領導指示提出工程建議,并委托工程設計單位設計,然后報相關部門立項備案,待政府領導批準后,工程開工建設,財政付款。
不難看出,這其中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財政部門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控,處于“缺位”的狀態。有人形象的把這種現象稱為“別人點菜,財政買單”。“點”的對不對?在什么地方“吃”?“吃”的怎么樣?財政實際上都不清楚,只管“寄去支票”。因此,不少單位、不少人存在“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白要誰不要”的心態,故意把政府投資項目的預算打的很寬,水分很大,形成“注水預算”!
為了改變這種財政“缺位”的傳統狀況,從今年開始,夷陵區財政局推行政府投資項目預算評審制度,對單個建設項目投資在100萬至1000萬元之間的項目進行預算投資評審,對超過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由審計部門在招標前進行標的審計。
夷陵區社會福利院建設項目業主編制的投資預算為1677萬元,區財政部門組織進行項目預算投資評審,最終審定的投資預算為1553萬元,并以此評審結論作招標的“攔標價”,一個項目通過評審減少財政支出124萬元,審減率達8%。
由于財政投資評審職能的“回歸”和“補位”,不僅為國庫集中支付向施工企業,設備供應商,設計單位、監理單位、農民工等直接支付工程款提供了條件:同時也為宏觀調控、調度資金提供了依據,從而使政府投資項目成為:“領導批的放心,財政撥的放心,工程建設人員干的放心”的“放心工程”。
夷陵區財政局由此向政府專業理財機構轉變!
“專家理財”
業內熟知,“高編預算”是形成政府投資工程預算“注水”的“源頭”;項目按工程定額進行計價招標的方式方法,為“暗箱操作”提供了便利條件;建設單位自由聘請會計師事務所等中介組織進行工程決算審核,最終為“注了水”的工程造價披上合法的“外衣”。在這個鏈條中,政府投資的流失變的”合理合法”。
夷陵區對使用財政資金的項目實行“先評審、后審批”的改革,從制度上杜絕了這一條扭曲的利益鏈條。但政府投資項目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工程建設的專業性很強,在現實評審中,必須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隊伍,不僅要有財會專業人員,還要有工程設計、預算和造價等方面的專業人員。
“財政局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嗎?”記者不禁問夷陵區財政局局長袁世明。
袁世明說,不僅有這樣的專家,還由專家說了算。
夷陵區采取委托評審的辦法,由財政按標準支付一定數額的咨詢費用,聘請市內、省內乃至國內的專家,建立“專家庫”,成立評審小組,讓專家組來獨立評審,工程造價讓專家說了算。
由于這些專家與建設單位沒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評審結論比較客觀公正,不僅可以審減,還可以科學予以審增。至今,理財專家們共開展了平湖大道刷黑、峽江路建設、兩化路改造等13個項目,評審資金13362萬元,審減資金612萬元,審增資金33萬元。
這其實是夷陵區政府對自我權力的一次革命。分管財政的常副區長彭定新卻高興地稱其為,“花不花錢政府說了算,花多花少專家說了算”。
改革策略
任何改革都是有代價的。在夷陵當地,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甚至級別都一樣,“你怎么好砍掉人家多要的錢?”
袁世明沒有直接回答記者的這個問題。他說,夷陵區鑒于當前的狀況,采取了比較穩妥的方法,即“試點起步,委托評審、建立規程、統一審批”,減輕改革中的“震蕩波”。
試點起步:就是選擇幾個較大的基建項目,對此實行投資評審,并跟蹤評審到底,從而總結經驗。
委托評審:就是充分利用目前有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讓他們承擔部分財政投資評審工作。
建立規程:一是建立嚴格的財政投資評審結果的通過程序,實行“專家組評審通過制度”,即:由項目單位,財政部門和隨機抽取的各行專業人員組成評審組,共同審議中介組織提供的“工程造價咨詢報告”,嚴防虛假審計的出現。通過后財政在此基礎上研究批復項目單位的基建財務預、決(結)算;二是發布評審信息,宣傳評審政策,公開評審結果,推行陽光操作。
統一審批:就是由區財政局明確經濟建設股統一審批政府投資的基建工程財務決算和基本建設財政支出預算,防止政出多門和標準不一。
同時,夷陵區建立健全了一套嚴密的項目評審工作流程和操作規程,財政內部建立起“專管員、股室負責人、主管局長三級復審制度”,通過程序化的制度要求,確保每一份評審報告書寫標準、核算準確、格式規范、結論科學,確保評審工作做到審的準、算的清、說的明,評審結論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這樣,通過“事前、事中”的評審,杜絕項目單位多頭要錢、虛報預算、多賬核算、轉移資金、亂用財務科目等不良現象的發生:通過“事后”對工程決算的批復,確保發現的問題得以糾正,并收回多余的投資。
一系列的改革程序環環緊扣,已經沒有說情者的操作余地。
袁世明最后如是說,財政部門一定要跳出財政收支小圈子,主動融入到政府理財的大潮中。
而夷陵試驗,正是源于宜昌政府理財的大潮。宜昌市委書記郭有明的那句6字“名言”又一次閃現在我們耳邊:“集小錢,辦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