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鏗鏘玫瑰”四個字,讓人感覺恍如隔世,有南柯一夢醒來后的茫然、惆悵與痛悔。中國女足離當年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久矣!在北京奧運會愈來愈近的時候,中國女足向何處去?一味批評甚至辱罵,唯恐解決不了問題。
中國女足復興先從放下猜忌開始
內耗!慘敗!!揪心!!!
盡管中國女足近年來亂象之頻發,已足以讓人麻木,但耳聞目睹種種荒謬之狀,麻木中仍有錐心的痛楚:臨戰換帥,內耗不止,人一茬茬換,領隊與主教練一茬茬掐架,淪為世界足壇的笑柄。
中國女足眼前的問題,表面上看是主教練伊麗莎白與領隊張健強的合作問題,但從根本上還是足球國家隊管理體制的問題——主教練是否擁有對隊員的使用權?估計沒有人會對弗格森、穆里尼奧提出這個問題。但在中國隊,這的確是個問題,而且是個大問題,給土帥添羞憤,令洋帥競“折腰”!
即使在中國足球改革多年、摸索出一定經驗的背景下,仍然未能解決領隊與主教練的分工與合作。自馬元安后,中國女足的主教練們,無一不當得很郁悶。很多時候,這些熟悉女足運動規律的專家們,面對一些非專業或半專業的官員時,在選拔隊員、技戰術安排等純業務方面都不能自主,幾乎成了“牽線木偶”。
在中國女足,領隊與主教練的爭權,由來已久,而失敗者往往是主教練。2007年初,時任中國女足領隊李飛宇在工作中時時“越位”干涉主教練馬良行的工作,導致球隊內部矛盾激化。馬良行徒有主教練之名,卻無主教練之實,一怒之下“撂了挑子”,一時輿論大嘩。看來,中國足協并未吸取這一教訓,至不解內情也不肯退讓的伊麗莎白時,矛盾再一次集中爆發,而且遠比馬良行時代猛烈。
現在,中國女足的最大新聞不是屢次慘敗,而是在“挺伊”、“倒伊”的口水仗中,張健強與伊麗莎白誰能堅持到最后的懸念。其實,無論是張健強還是伊麗莎白,他們都在為中國女足的奧運備戰而努力,只是現在看來,這種努力讓人欷。
但是,中國女足之慘淡現狀,還不能單純歸咎于管理體制。中國足協在緊急狀態出現時化解危機的能力,再一次被公眾深深質疑——難道,在中國足協龐大的備戰奧運的系統工程時,就沒有過這方面的預案?
這些年來,中國女足頻繁換帥,愈是接近奧運會,愈有些“病急亂投醫”的慌亂。中國女足的管理者始終處于一種焦慮之中:既想引進一個優秀教練員改造、提高中國女足水平,又不信任外籍教練,希望時時刻刻把曾經創造了輝煌的女足隊伍抓在手里——否則,很難理解,當伊麗莎白與張健強呈“勢不兩立”狀時,中國足協的調解工作,拖泥帶水,欲說又休。
這些年來,當世界女足在大踏步前進時,中國女足技戰術水平提高甚少甚至停滯不前,無法跟巔峰期相比,而無休止的內耗以及對這種內耗的束手無策,更讓艱難爬坡的中國女足雪上加霜。試想:當主教練權威屢屢受到挑戰,甚至無法指揮隊伍時;當隊員們淪為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四分五裂、互相提防時……這樣的隊伍,還能夠打硬仗嗎?
如今,中國女足屢屢被批評“缺乏精神”。中國女足越是失敗,有關人員越是指責今天的女足姑娘失去了當年的“精神”。但是,中國足球的管理者有沒有想到,在指責女足姑娘們缺乏精神的時候,自己有這份“精神”嗎?有沒有深刻檢討并改進國家隊管理體制的“精神”?有沒有為了奧運會不再互相猜疑、彼此掣肘的“精神”?有沒有放棄個人紛爭、國家利益至上的“精神”?
北京奧運會越來越近,中國女足卻又面臨著推倒重來的慘痛,中國足球的管理者再一次到了痛定思痛的時候了。其實,他們應該好好領悟一個叫“李云龍”的人講的話。在電視劇《亮劍》中,這個擅長打仗的八路軍獨立團團長有句經典臺詞:“團長管打仗,政委管生活。”
信任,分工,合作,共同努力。這是成大事者必有的胸懷。復興中國女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足球管理者,應該先從放下猜忌開始。
中國女足要謹防淪為“中國男足”
0:4敗給美國隊,1:3負于挪威隊,0:2不敵意大利隊。這已是中國女足連續兩年在阿爾加夫杯賽小組賽墊底了,而這一次進1球失9球,如此糟糕戰績,創下歷史最慘紀錄,讓人根本無法看出中國女足當年曾經是這項比賽的冠軍隊伍。
阿爾加夫杯賽慘敗之后,中國女足又一次不可避免地陷入“換帥”困境,此時距北京奧運會已經不到5個月時間。歷史如此相似,2007年女足世界杯賽前夕,“換帥”風波讓中國女足成為鬧劇主角。
跟中國男足一樣,如今,中國女足賽場上屢戰屢敗的新聞效應,已遠遠不如賽場外各類所謂內幕、揭秘之類來得轟動。
這是個危險的信號:中國女足正在淪為又一支“中國男足”的路上越走越遠。
女足曾經給了中國球迷相當大的安慰。當年,中國女足的國際賽場上有男同胞扯著嗓門在唱“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這就像在家里得到萬般溺愛的兒子平時惹是生非,關鍵時候還令家族蒙羞。而平素得不到關愛的女兒,卻能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給頑劣兄弟遮羞。
但是,一臉菜色卻很爭氣的女兒,現在也跟著兄弟一起淪落了……
首先淪落的是士氣。當年,中國男足曾被勒令學習中國女足的精神。如今,無論從東亞四強賽還是阿爾加夫杯賽,看不出這支光榮隊伍的精神傳統。一支四分五裂的隊伍,如何能夠復興“鏗鏘玫瑰”的輝煌?
其次,曾經以技術揚威國際足壇的中國女足,現在技戰術淪落得跟中國男足一般:居然丟掉了中場,腳法粗糙,或者長傳,盲目地開大腳,或者邊路瞎跑——但是,中國女足現在又沒有像當年王麗萍、韋海英等邊路速度奇快的選手——比賽中,處處可見莫名其妙的失誤。
當年,中國男足至少有過笑傲東亞的歷史,現在已經徹底“歇菜”了;中國女足在不久之前,也曾經打遍亞洲難找敵手,唯有朝鮮女足能夠制造一些障礙,如今,中國女足已經徹底淪落為亞洲二流。阿爾加夫杯賽上,即使是面對不入流的意大利隊,中國女足在場上還是如同一盤散沙,勉強撐了一會,對方一破門,中國女足的信心立刻崩潰……
導致中國女足現在深陷困境之原因,不僅僅是內斗——誠然,伊麗莎白在其主教練權威屢屢遭到挑戰情況下,自然不會好好帶隊,中國女足在內斗中消耗了太多戰斗力,但是,即使沒有內斗,中國女足的技戰術水平也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提高。所以,即使再一次冒著臨戰換帥的風險換掉伊麗莎白,中國女足依然沉疴難解。
2000年以后,中國女足跟男足一樣,屢屢讓國人失望,不同的是,男足是扶不起來的“阿斗”,讓球迷憤懣,而女足留下的,更多是一種心酸。
“換帥”鬧劇令中國足球國際形象雪上加霜
中國女足在阿爾加夫杯上三負一勝排名第九,女足要換帥的消息適時傳出。
如果不換帥,中國足協應該全力支持伊麗莎白繼續干下去,做到“用人不疑”,同時出面理順主教練、領隊之間的關系,讓主教練能夠全力以赴地帶隊伍;如果換帥,中國足協應該把官僚習氣、裙帶關系、利益糾葛等放在一邊,做到“疑人不用”,選出既熟悉中國女足又有國際大賽經驗的教練。
不管換還是不換,中國足球不能再做“里外不討好”的事了——“換帥”鬧劇,讓本來糟糕的中國足球國際形象雪上加霜。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女足水平一年不如一年,根本原因在于自己,足協在選帥上的失策,更是首因。多曼斯基離任后,足協繼續聘請外教,法國人伊麗莎白迅速上崗。在伊帥大任加身之時,足協頻頻送上溢美之詞:“法國足球傳奇的締造者”、“將用歐洲理念改造中國足球”……既是為新帥加油鼓勁,也是在標榜自己的“英明決策”。
但是,伊帥帶隊在四國賽和阿爾加夫杯上一敗再敗,期間又和領隊、教練組成員乃至翻譯之間冒出矛盾之時,見風使舵的中國足協話鋒一轉,開始說“伊麗莎白能力很一般,難以勝任中國女足主教練”。前后反差之大,讓人大跌眼鏡。從老帥馬元安離任后,伊麗莎白是近6年來中國女足的第七任教練。一支成長中的隊伍如此頻繁地更換主帥,世所罕見。
既然要提倡“競爭上崗”,那么張海濤上;既然中超聯賽能帶隊取得“七連勝”,那么裴恩才帶女足也應該沒問題;既然國足、國奧都請了外教,那么女足也試試,所以請來多曼斯基和伊麗莎白……足協如同“熊瞎子掰玉米棒”,到如今依然兩手空空。如果不具備米盧式的圓滑或是弗格森式的鐵腕(雖然他沒有來中國執教),一般的外籍教練無疑會陷在中國足球的獨特文化圈中水土不服。
伊麗莎白曾向法國記者抱怨:中國的教練很難相處、媒體很難對付……伊麗莎白在中國的失敗經歷幾乎是一個笑話:有教練、領隊“舌戰”于內,有球員“爆料”于外,高高在上的足協則更是一副自相矛盾、張皇失措、猶豫不決的窘相。這些“可笑”的場景,無疑也讓國際足壇對中國足球這潭深水又多了些“畏懼”。
事實上,中國足球近年來在成績下滑的同時,和國際足壇的關系也越來越僵。比如,中國隊在2005年10月份訪問德國,按約定德國也應回訪,但此事遲遲沒有下文;2007年4月,國奧隊赴歐洲拉練期間,曾希望和意大利國奧隊進行一場熱身賽,但被意方婉言拒絕;2007年女足世界杯期間,中國隊和丹麥隊更是鬧出讓人不快的“竊聽門”事件。這些尷尬的事例揭示了中國足球的另一種病象:內耗不止的同時,“外交”上也屢屢失誤,到處得罪人。中國男足早已在國際足壇淪為一支外戰無力、形象不佳的隊伍,而中國足球一度賴以遮羞的女足如今也開始向“不受歡迎的人”轉變。這種轉變的結果就是:沒有真正優秀的教練愿意來中國執教,也沒有一流的球員喜歡到中國來踢球,中國足球的發展將越來越偏離世界足球的發展軌道。
離奧運會不到5個月時間,中國女足再也經不起任何折騰了!■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