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兩年多,涉案金額高達200億元之巨的黃金期貨交易大案,近日終于在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法院塵埃落定,法院判定:聯泰公司及五名被告非法經營黃金保證金期貨交易,構成非法經營罪。案件還要從頭說起。

逐夢黃金期貨
本世紀初,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理財觀念盛行,貴金屬投資逐步升溫,人們對買賣黃金的熱情自然越來越高。在2008年1月9日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開辦黃金期貨之前,內地的黃金買賣只能是實物交易,而更為便捷的投資方式——黃金期貨交易猶如一束夢里花。不過,總有“聰明人”早早地看到了黃金期貨市場的巨大魅力并且想分一杯羹,王浩就是其中之一。
2004年初,這個出生在澳門,當年48歲的王浩提出成立一家公司炒賣黃金的設想,這得到了金昌南、洪慧、程蕾(皆為被告)的贊同。其后不久,同年2月,洪慧來到上海某企業登記代理有限公司要求幫助注冊成立聯泰公司,經協商決定虛報注冊資本400萬元,3月,上海市黃浦區注冊成立聯泰公司。
另據媒體報道,王浩在香港就因涉嫌違規而被香港證監機構調查,其后才無奈轉戰上海,又因為港人身份,遂利用女友程蕾(有知情人說她是王浩之妻,尚無法證實)的上海戶籍注冊公司。后來,香港人胡健南于2004年9月進入聯泰公司后擔任交易部主管,直接負責客戶的黃金買賣工作。
2006年2月,洪慧再通過登記代理服務公司的一條龍服務,虛假驗資將聯泰公司的注冊資本增加至3000萬元。公司資產由程蕾、洪慧各占45%股份,金昌南占10%股份。程蕾則擔任法人代表,王浩雖然并不直接持有股份,但公司上下都知道他始終是公司的大老板,是實際控制人。一開始,聯泰公司也只是銷售黃金制品、工藝品等合法商品,但這只是幌子。2004年3月30日,聯泰公司在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單位上海金創黃金有限公司開戶,其后又改在上海獅王黃金有限公司開戶,直到2006年3月9日銷戶。
王浩有著更深層的打算,上海銷售黃金制品的商店多了去,作為后來者,要想賺大錢,肯定要另辟蹊徑。也就在2006年3月后,聯泰公司終于放開手腳作了個人無實物交割的黃金保證金交易業務。這就是后來被定性為變相黃金期貨交易的業務,按照法律,他們無權這樣操作。為了這一天,聯泰公司在王浩的主持下,早早地設置了交易部、客服部、拓展部等機構,更由金昌南負責起草了《聯泰黃金買賣細則》。
為了掩人耳目,在細則上,王浩等人做了精心的安排,第一條就規定:“聯泰黃金所買賣之產品為現貨黃金,參照市場的最新價格,買賣采用首付款方式進行。如客戶有提貨需要,應提前三天通知,待客戶將尾款付清后,聯泰將安排客戶直接從上海金交所離客戶最近的黃金倉庫提取相應數量的黃金,提貨程序及運保倉儲費率遵從上海黃金交易所的規定。”光是這一條,已經讓很多客戶心動不已。買黃金嘛,下了訂單,交點預付款,要是價格漲了,就直接賣掉,要是價格跌了,補點錢把金條帶回家,反正黃金的保值功能最強,給家里添點財氣。
規則制定好了,下一步就是開拓市場。他們利用包括網絡在內的各種途徑廣而告之,誘惑著四方做著黃金夢的人們,不僅謊稱自己是上海黃金交易所二級會員單位,具有代理個人黃金買賣業務資格,還通過朋友介紹、打電話及到展覽會設攤招攬客戶等方式,在社會公眾中吸納客戶,經營個人無實物交割的黃金保證金交易業務。兩年間,聯泰黃金先后在上海及外省市開設17個辦事處。
看上去很美
按照細則,想在聯泰公司買賣黃金,客戶首先要向其支付保證金,然后再報單。在實際經營中,聯泰公司采用標準化合約,規定以100盎司(即3110克)為1張買賣合同,客戶可以“買漲”、“買跌”,并且可以通過反向對沖操作。客戶所有交易均報至聯泰公司交易部。
最為關鍵的是,交易保證金以遠低于合同價值的額度來放大交易,最高可至60倍以上,巨大的投機性,吸引了不少偏愛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客。(同比后來上海期貨交易所公布的規定,根據客戶持倉量和合約上市運行的不同階段,黃金期貨保證金占合約價值的份額在7%至20%之間變化,也就是只能放大5倍至13倍。)保證金可以放這么大,聯泰公司也不會傻傻地就讓客戶一本萬利,它同時規定了一旦客戶保證金發生虧損至1600元以下,即強行平倉。
根據聯泰黃金工作人員的交代,整個公司里交易部相對封閉,客戶的交易只能通過電話委托,客戶向聯泰公司買進或賣出黃金后,有關交易的價格、數量由胡健南再通過專線電話向香港聯泰金號報告。看上去很美的設計方案,運作起來如此“逼真”的地下黃金期貨交易市場,是否真的讓投資者高風險的同時帶來高收益呢?
2004年8月,小喬(化名)通過朋友認識聯泰公司的工作人員小華(化名),小華向其介紹聯泰公司專門做黃金交易生意,即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二級會員單位,也是香港聯泰金號的子公司。在聯泰公司做黃金交易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只要做準方向均可賺錢。聽起來,頗讓小喬心動,不久,小喬便在聯泰公司開戶。根據規則,做多、做空每張合同,先付2萬元保證金;同時,小喬每出一張合同,小華就可以提成80元。
小喬就這樣斷斷續續操作,剛開始,小喬還比較幸運賺到一些錢,于是他投入了更多的錢,但越到后面,虧損越來越多,被強行平倉的次數大大增加,虧損已有數十萬元。而與小喬同樣遭遇的人為數并不少。經法院核實,自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聯泰公司共發展客戶723名,其中上海客戶223名,外地各辦事處客戶500名。聯泰公司累計收取客戶保證金6909.7萬元,通過“變相期貨交易”總買入金額約119.74億元,總賣出金額約119.52億元。
這龐大的交易額背后卻是大部分客戶嚴重虧損,客戶平倉費虧損約2448萬元,應付倉費約493萬元,合計客戶虧損約2942萬元。而聯泰公司卻成了最大的贏家,凈收取客戶保證金就達2981.3萬元,還有數額可觀的傭金。小喬因為虧損嚴重,逐漸對聯泰黃金這家公司起了疑心,經過打聽,才發現這家公司此時根本就沒有資格從事黃金交易,中國內地更沒有黃金期貨這種東西。于是,恍然大悟的小喬在2006年5月,向工商局舉報聯泰公司在進行非法黃金交易,工商局調查后發現聯泰公司涉嫌虛報注冊資金,就將案件移交黃浦公安機關。公安機關5月29日對此立案偵查,其后又發現其涉嫌非法經營,于8月11日又以涉嫌非法經營立案偵查,同一天,將金昌南、洪慧、程蕾抓獲歸案,王浩于次日主動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有媒體報道稱,案發后,王浩停留香港并不知情,但自認為其“做市商”(編者注:所謂做市商制度是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一種做法,這種模式屬于遠期現貨交易,是期貨交易不活躍狀態下產生的一種市場補充)做法無罪,回上海與公安理論,而在理論了一個通宵后直接被拘留,所有論辯均錄為證詞,其行為也被公安認定為自首。
10月24日,胡健南抓獲歸案。到此,這個轟轟烈烈試圖在黃金期貨市場狠撈一把的聯泰公司壽終正寢。2007年2月14日,上海公安局黃浦分局以聯泰公司和王浩等人涉嫌非法經營罪向黃浦檢察院移送審查起訴。同年7月25日,黃浦檢察院向黃浦法院提起公訴。
激辯罪與非罪
2007年8月28、29日,這起特大地下黃金期貨交易案終于在黃浦法院開庭審理。法庭上,公訴人稱,公司和五名被告人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非法經營期貨,擾亂市場秩序,情節嚴重,已觸犯《刑法》,應以非法經營罪追究責任。
聯泰公司的代理人對起訴書的指控沒有異議,而王浩則稱公司出資人實際上是在香港的一家母公司,關于黃金期貨的報價也都是根據香港公司的指令行事,公司的規章制度也是按照香港公司制定。他只是奉命行事而已。
由于既有法律中對于“黃金期貨”的規定尚存空白,能否最終認定被告人屬“變相期貨交易”還存疑問,五位被告人的代理律師在庭上都為他們做“無罪辯護”,認為聯泰公司不構成非法經營罪,其員工當然也無罪。
為了彌補這一制度空白,公安機關在辦案時就致函中國證監會上海證監局,要求認定聯泰公司的違法行為,其后上海證監局向中國證監會請示,后者在2006年9月7日回函稱,由于聯泰公司的行為具有以下特點:1、采用打電話的方式招攬公共投資者;2、買賣對象為標準化合約;3、具有雙向交易和對沖機制;4、杠桿效應。加上聯泰公司不是證監會批準的期貨經紀公司,所以證監會認定它的行為是“變相期貨交易”。2006年9月25日,上海證監局將此意見回復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這一份函件也成為聯泰公司行為定罪的關鍵證據。
不過,聯泰公司交易部主管胡健南的辯護律師何培華告訴記者:“因為聯泰公司的《聯泰黃金交易細則》第一條就明確公司進行的是黃金現貨交易,準確地說是現貨延遲交收交易,所以他們不是變相期貨交易。”而且,他認為這一模式除了交易場所差異外,其他與上海黃金交易所2006年推出的“延期交收”現貨黃金業務相同,后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進行買賣,交易者可以選擇合約交易日當天交割,也可以延期交割,同時引入延期補償費機制來平抑供求矛盾的一種現貨交易模式。
另據調查,聯泰公司與客戶所簽訂的協議確實寫的是“現貨”而不是“期貨”,公司也有少量黃金現貨以備客戶交割。律師還提供證據證明,現實的交易中,也確有幾例客戶選擇了提取現貨。對于指控的“保證金”交易,律師強調收取客戶的是合同“訂金”,而不是“定金”,后者屬保證金,而前者只是購買現貨黃金的預付貨款。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聯泰公司與5名被告人所開展的黃金買賣業務,具有未經國家主管機關批準、買賣合同標準、交易均在聯泰公司交易部內集中進行、采用保證金交易方式且收取比例低于合同標的額20%、實行當日無負債結算制度的特征。上述特征完全符合證監會發函以及《期貨交易管理條例》中有關變相期貨的構成要件,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故對該辯護意見不予采納。但法官對于王浩的自首情節予以認可。■
編輯:孫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