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奧運,恰如美酒的醞釀,愈久彌香、愈久彌醇。在廣大民眾、社會精英、各級政府的多元力量博弈中,法治精神之樹在中國,歷經風雨,逐漸萌芽,成長,直參云天。
吹響法治“集結號”
比賽中突然沖入賽場“裸奔”、亂扔礦泉水瓶等雜物、散場時場內一片狼藉、奏國歌按坐不動、客隊領先時喝倒彩……
如果在奧運賽場上出現不文明舉止,法律應如何應對,是否應奧運立法?始終是一個先鋒話題。從以往經驗看,政府在應對大型社會活動時,一般都采取行政命令方式進行協調管理。比如,奧運會期間的交通管制,哪條街通社會車輛、哪條街進行戒嚴。
表面上看起來,這種臨時性的行政命令往往比立法更為省事高效。然而,這種幾乎成為慣例的做法,帶給了公民社會一種不可預測的心理恐驚,并不符合“政從法出”的法治精神。
再比如,奧運會期間能不能讓北京市民享受“奧運假期”,可以帶薪休假?奧運立法下達的第一批需求研究任務中,“奧運會期間的休假”的規定“位列其中”,這曾讓一些北京市民喜出望外。
雖然專家分析說,讓北京市民享受“奧運假期”,可以避開上下班交通高峰的擁堵,保證整個奧運會的交通順暢。可問題是,北京奧運不僅僅是北京一個城市的奧運,北京奧運屬于全中國。此舉難以體現“全民參與奧運”的運動精髓,對于無法享受假期的大多數國民而言,也是一種顯而易見的不公平。
此前,一個規定剛剛面世,已經激起了激辯浪潮:在奧運期間,外國游客一旦出現違法行為,只要情節輕微就可免于起訴。

為迎接奧運會,北京市人民檢察院專門對涉奧案件作了一個管理規定,“不管是哪一級檢察機關,只要發現線索都要向上級報告,就是在案件的立案階段加強統一管理。”北京市人民檢察院還加強了對這類案件的指導,在這類案件的辦理質量、辦理速度上都有要求。
檢察機關一直堅持寬嚴相濟的政策。大量外國人來到北京,如果有輕微犯罪,可以輕易逃避法律制裁,會不會影響社會安全穩定?對外國人的寬容,對國人而言會不會是一種法律面前的不平等?有關專家已經開始提出,此舉似有破壞國家法制統一之嫌。
志愿者如何招募和管理,同樣是一個問題。雖然志愿者已被納入奧運立法范疇中,但是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志愿者有什么權利、享受什么待遇?作為志愿者,是否應當享受免費交通、餐飲、免費觀看比賽?培訓期間,原有工作還應不應當保留,是否應提供其他一些便利等等。從法律上來看,這些尚屬空白的領域,需要一部專門明細的法律,設定諸多法律權利、義務。
此外,我國法律規定,包括HIV陽性在內的四種疾病染病人員不得入境,然而法律的現狀,卻與申辦奧運時的承諾有矛盾。
奧運會是推動中國法治健全的一個契機。這些問題,都需要堅持用法治的改革思維迎難而上,逐一破解舉辦奧運會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破解日常社會運行中多年難以觸動的痼疾。
令人慶幸的是,上述問題早已納入立法者的視線。隨著嘹亮的法治集結號聲,一支強大的法律“生力軍”悄然現身,一座恢宏的奧運法治大廈也傲然矗立在人們的面前。
北京市政府法制辦會同其他立法工作機構,是大規模“開門立法”的“主力軍”,通過集中地向各有關單位征求奧運立法需求,篩選確定了奧運立法需求事項,達到了前所未有的113項。在對這些需求分批分析與研究后,制定了16項與奧運籌備和舉辦關聯密切的法律規章,其中40%與奧運安全保障相關。
2006年4月28日,是一個頗為特殊的紀念日。北京市2008年環境建設指揮部向80多名立法專家、顧問頒發了聘書。這些來自民間的專家,為奧運揮灑辛勤汗水,貢獻法律智慧,為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強大的法律支撐。
當然,奧運法治的參與者,不僅僅是立法者。近日,全國唯一以“奧運村”冠名的法庭——北京朝陽法院奧運村人民法庭新址全面亮相。在奧運會前和奧運會期間,凡是在北京東城、崇文、朝陽、豐臺、通州、密云、懷柔、順義、平谷這9個區縣發生的外國人因觀看比賽、旅游、住宿、購物、交通、餐飲、娛樂而引發的人身傷害、財產損害以及合同糾紛等涉外民事訴訟案件,將一律由奧運村法庭審理,但不涉及體育賽事的糾紛。
為方便涉外案件的審理,該法庭專門設立中英雙語引導標志以及一間“涉外法庭”。這間法庭能容納27人旁聽,所有案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使用中文審理,除涉及國家秘密的案件外,一律公開審理。
為方便外國人旁聽,“奧運村法庭”涉外法庭還配備了能夠支持3條聲道的專業標準型數字化會議系統,可供包括中文在內的使用3種語言的人旁聽,具有遠程電話會議、投票表決、聲控攝像跟蹤等功能。法庭的總建筑面積達到了3500平方米,設有7個小法庭、3個中法庭和1個大法庭,最多可同時容納247人旁聽。
此外,在龐大的奧運場館建設工程中,北京奧組委還通過招標的方式,組織了法律顧問團隊,專門聘請了國內外著名的法律公司作為法律顧問。
而“北京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委員會組織委員會法律事務部”,這個只有四名工作人員,鮮為人知的部門卻能“四兩撥千斤”,承擔起處理同國際奧委會、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奧運會合作伙伴、新聞媒體等方面的法律關系,維護組委會、中國奧委會、國際奧委會的利益,為舉辦北京奧運會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設置在北京的東四十條青蘭大廈的這個法律機構,打破了在中國舉辦大型文化體育活動組織機構中,從未設置過法律事務部門,甚至難于找到法律工作者的慣例,成為奧運法治精神的標志物之一。
法治奧運,在八月的輝煌中揚帆起航。
立法,步履匆匆
2007年8月17日,北京王府井。城市川流不息的車輛驟然減少,交通開始變得格外順暢起來。
交通狀況、地域環境的突然改善,源于一個頗為大膽的嘗試——“汽車單雙號出行制”。2007年8月17日至20日,這個特殊日期,北京順利地完成了包括私家車在內的上百萬輛車輛停駛,并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通過削減機動車行駛,收集空氣質量改善的測試數據,為奧運會環境保障積累了有益經驗。
早在測試前1個月,北京市十二屆人大常委會就通過了《關于為順利籌備和成功舉辦奧運會進一步加強法治環境建設的決議》,授權北京市政府可以針對奧運籌備和舉辦的一些特殊事項,采取相應行政管理措施,制定臨時性政府規章或者發布決定。出臺“汽車單雙號出行制”,早已烙上了深深的法律印痕。今年6月30日,北京市通過決定,7月20日至9月20日奧運會、殘奧會期間,北京正式推行單雙號車輛出行制度。
2008年3月1日,北京亞運村機動車交易市場,一夜之間,國Ⅲ標準的汽車竟然全部無影無蹤,這令一些慕名而來的顧客納悶不已。銷售人員忙著解釋,從3月1日起,在北京銷售的機動車開始執行與歐Ⅳ標準相當的國Ⅳ標準,未達到標準的新車已經停止了銷售和注冊。
這一車市巨變,源自于一部在2006年出臺,旨在改善奧運期間空氣環境的地方性法規——《北京市“十一五”時期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規劃》。實行新標準后,2008年全年可削減可吸入顆粒物排放330噸,從而大大提高奧運期間空氣質量。
上述立法,只是奧運立法浪潮中的幾個剪影。這個頗為漫長的法律之旅,從民間意見自由表達到地方立法破冰試水,再到中央立法一錘定音,翻開了共和國立法史的一頁新篇章。
吉祥物“福娃”、火炬“祥云”、國家體育場“鳥巢”、現代體育館“水立方”……隨著奧運會的臨近,這些新生的,極具人文底蘊和智慧色彩的奧運標志,逐漸為世人熟知,盡管已經有了《著作權保護法》等法律,但是如何進行具體的法律保護,仍是一個亟待破解的法律難題。
作為奧運會的主辦城市,北京市政府目光長遠,較早地邁開了歷史性的一步。2001年11月1日,《北京市奧林匹克知識產權保護規定》正式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專為保護奧林匹克知識產權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從法律上明確了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保護范圍與力度。
3個月后,朱基總理簽署國務院令,頒布《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于同年4月1日起施行。這部行政法規,旨在打擊侵犯奧林匹克標志和假冒盜版,保護奧運市場開發和奧林匹克知識產權,與北京市有關條例的最大區別在于,效力更高、適用范圍更廣,也更加全面。《條例》施行20天后,國家工商總局出臺《奧林匹克標志備案及管理辦法》,200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等中央部委,先后出臺了規范北京奧林匹克廣告傳播、使用,以及稅收政策的法規。
正是在法治的強力護航下,奧運五環標志、名稱、旗幟、吉祥物、網址域名等權益、贊助商的冠名權,甚至運動員的重要技術、戰術創新的合法權益,也都得到了有力的法律保護。
奧運經濟領域立法是重頭戲。在保護奧運知識產權的同時,商業招投標活動也進一步得到規范。根據北京市政府2002年9月6日通過的《北京市招投標條例》,2008年奧運會場館及相關附屬設施的建設項目,必須嚴格按照該規定執行,從而為奧運會籌建奠定了法律基石。2002年7月28日,奧組委發布了奧運會建設項目法人招投標管理辦法,嚴格規定了這次奧運會項目法人招投標的工作原則、程序,同時明確了招投標人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奧運安全問題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更是立法的著力點。1972年9月5日凌晨,德國慕尼黑奧運會上,8名巴勒斯坦“黑色九月”組織突擊隊員,殘忍地殺害了13名以色列國運動員,釀制了震驚全球的恐怖事件,從此,各舉辦國奧運安保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加強。
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雅典市專門制定有關法律,以保證奧運會期間社會秩序,對奧運專用車道等進行了明確規定。為了嚴禁足球流氓在奧運會上滋事,進行了專門立法。負責奧運事務的希臘文化部副部長喬治·利亞尼斯宣布,禁止酗酒的球迷進入足球比賽現場,禁止球迷采取種族主義行為,禁止呼喊有辱希臘鄰邦和友邦的口號,禁止玷污國家聲譽的一切行為,以及因反對奧運會的舉辦而采取的粗暴行徑。
2008年3月修訂的《北京市天安門地區管理規定》規定:天安門地區商業設施統一規劃;授權公安部門可對天安門地區實施安檢,禁止攜帶爆炸物、管制刀具等進入該地區。2007年11月施行的《突發事件應對法》,則旨在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控制、減輕和消除突發事件引起的嚴重社會危害。
奧運村設施建設,需要從外地和國外進口植物。加強反恐行動的同時,奧運會加大了動植物檢疫力度。國家修訂《林業植物檢疫辦法》,主要涉及嚴格檢疫程序與責任區分,規定引進植物要加強產地檢疫、運輸檢疫、進口檢疫等,合格后方可進行異地調運。此外,北京市政府去年出臺并實施了《大型活動安全檢查管理辦法》等,為奧運賽場給予更多的安全立法支持。
在不久前的“5·12”抗震救災中,一個擔負著搶運、救治、陪護傷員,運送補給物資、協調救援力量的社會群體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那就是強大的志愿者群體。很多人以為,在中國這絕對是一個新生的事物,其實志愿者群體早已活躍在我國的社會舞臺上。承載著國人夢想的北京奧運會,成千上萬的志愿者,成為奧運會能否成功舉辦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成為奧運會上的一道美麗風景。
志愿者的權益如何得到保護?在韓國,為了舉辦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早在6年前就制定了《漢城奧組委支援法》。這部號稱“韓國奧運憲章”的法律共18條,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奧組委組織和職權,以及內部工作程序,比如預算報告、決算報告的提出等等。另外一部分,支援內容剛性色彩十足,要求各行各業必須全力支援奧組委,提供相應條件支持。奧組委需要某方面的人才,本單位不能拒絕,要無條件提供,同時,此人必須被視同在本單位工作,除了享受正常薪酬外,還有稅收等方面的優惠。
2007年底,北京市實施《北京市志愿服務促進條例》。根據這項規定,志愿者所在單位應當為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給予支持,并提供必要的條件。接受志愿服務的組織或者個人,應當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尊嚴,就志愿服務項目對健康及安全構成的風險,以及防范這些風險的措施作出必要的告知和說明;有條件和能力的,應當為志愿者提供從事志愿服務活動所需的專業培訓和崗位培訓、必要的物質保障及安全、衛生條件。
尤為令人驚喜的是,奧運帶來了一個更為開放、更為透明的新聞環境。為了與國外接軌,2006年11月,我國專門頒布了《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為所有外國記者在中國境內的采訪活動提供便利。
2005年,《北京市大型社會活動安全管理條例》出臺;2006年,《北京市無線電管理辦法》和《北京市圖像信息系統管理辦法》制定;2007年,《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北京市大型社會活動安全檢查辦法》及《北京天安門地區管理規定》等法律規章實施……
2008年5月22日上午,北京法制辦主任周繼東在奧運立法發布會上透露:申辦奧運成功以來,北京市共制定或修訂與奧運籌備和舉辦密切關聯的法規和規章16項,其中政府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7項,市政府制定規章9項。面對豐碩的法律之實,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內司委法規一處處長孫軍民不禁感嘆:“五年來我們所立的相關法律,大多都與奧運會有關。”
與此同時,國家制定了為數眾多的法律法規,范圍覆蓋了知識產權保護、奧運安保、反興奮劑、體育項目立項、環境保護、食品安全、交通管制、限入境、新聞采訪等各個領域。滴水匯聚成河,法律接連出臺,不僅服務于奧運期間環境,也為北京長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模板,更注入了強勁的法治推力。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將形同虛設。在加強奧運立法的同時,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普法運動,強化民眾的法律意識。僅北京市就編印了70萬冊《北京奧運市民法律知識手冊》,《奧運志愿者法律知識培訓手冊》、《奧運法治宣傳掛圖》等多種圖書資料,免費向奧運場館周邊住戶發放。2007年司法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奧組委、全國普法辦公室主辦的“百家網站奧運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競賽活動”,超過150萬人次參與了奧運法規的網上學習,65403人次提交了答卷,公眾對法治奧運的熱情和強烈期待,令人欣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利明教授贊譽道:“奧運會是一個國際舞臺,中國作為東道主,不但要向世人展示自己雄厚的經濟實力、優秀的傳統文化,還要展示良好的法治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