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競技規則的制定、滯后、爭議、修繕,變化的后面,澆注了永恒的體育精神,也貫穿著不變的科學精神和法治精神。
乒乓球、籃球、羽毛球、網球、排球,這些深為人們喜愛的競技法則,如同山澗泉水,在蜿蜒曲折中勾勒出一條清晰的體育革新路徑。
排球:挑戰“雙自由人”
2008年6月中旬,國際排聯執行委員會向國際排聯遞交了實行“雙自由人”的提案,這一修改規則的面世,令排壇震撼。按照理論,該規則付諸實施后,將大大削減后排進攻威力,這樣攻強守弱的歐美球隊在防守環節將迸發質的飛躍,而亞洲球隊勢必遭遇生存空間擠壓。

不過,面對人們的擔憂,原遼寧女排總教練岳金庫等排壇名宿卻紛紛樂觀表示,“雙自由人”規則的實施,有助于激活目前缺乏內動力的排球市場。增加一個自由人,不僅不會壓縮包括中國隊在內亞洲球隊的生存空間,還極可能在與歐亞球隊的抗衡中,為后者迎來難得的歷史機遇。
的確,導入“雙自由人”規則,將削弱后排進攻的威力,這對身材高大、擅長后排突擊上網進攻的歐洲力量型球隊不是什么好消息。而對于力量不占優勢的亞洲球隊而言,無疑是一個迎頭趕超的歷史機遇。
實行“雙自由人”,帶來雙方防守力量的增加。來回球增多,對抗將更趨激烈,將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其中,排球比賽將不再是高個的專利,1.85米以下的選手也能參加排球比賽,這項運動的選才面,將得到進一步擴大。
足球:
“進球窘境”醞釀“規則之變”
很多籃球迷對于足球的評價是:進球太少!激情不夠!
“讓足球再次充滿更多魅力”,國際足聯在冥思苦想。1990年世界杯以一個低進球數結束后,國際足聯立即做出反應,改變足球規則:門將在罰球區內,不可以用手接本方隊員故意用腳的回傳球,以避免某些球隊這樣做耽誤時間。
規則的變化,還有一個不難覺察的目的:幫助前鋒們突破日益成熟的防線。擴展球門,修改越位規則,都成為足聯考慮的重大問題。
除此之外,一度還出現了將球隊減少為10人的提議。這種觀點的意圖是減少比賽人數,以抵消后衛球員平均速度和身高不斷增長的優勢,讓足球更加好看。這種觀點立即遭到了國際足聯主席布拉特的堅決反對。巴西名宿蘇格拉底也表示,即便是修改規則,類似齊達內、巴拉克和托蒂這樣的中場組織者,依然能夠為隊友創造出空間。
目前奧運會足球項目對參賽運動員年齡限制在23歲以下,另外每個晉級決賽圈的球隊可以使用3名超齡球員,這個規定大大限制了奧運會足球比賽的水平。
2008年3月11日,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國際奧委會也許會考慮和國際足聯重新談判,未來讓世界最高水平的球員參加奧運會足球賽。“足球革命”將大大增添奧運會的精彩程度。
乒乓球:變革逼近底線
乒乓球是中國的國球。近幾次世界杯,幾乎所有項目的冠軍均被中國隊一一網羅門下,兩個問題也開始浮現:一是優勢究竟能保持到何時?二是乒乓球的“中國化”,會不會造成全球范圍的運動熱度降低?
這些年來,國際乒聯的一系列重大變革舉措,鋒頭直逼中國隊。
2004年8月23日,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與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以及眾執委們進行了會晤,一致同意在不增加參賽人數和比賽天數的情況下,在2008年奧運會上以團體比賽取代雙打比賽,而雙打比賽是中國隊傳統優勢項目。
規則變化之前,已經上演了一場激烈的“毫米大戰”。2001年,原國際乒聯主席徐寅生就職期間,就開始推行使用40毫米大球。使用40毫米大球的直接后果是球速大大降低,雙方回球數增加。
現任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上任后,立即改21分制為11分制,以及次年的9月起對發球規則作了較大修改。
籃球:不再是巨人的天下
在北京奧運會上,男、女籃比賽第5至第8名的名次將根據小組賽成績排出,而不再像過去那樣通過比賽產生。5至8名的比賽雖然不再進行,但最后名次還是要排出。
排名的根據首先要看這些隊(5至8名)在小組賽中的勝負場次,勝場多者名次在先;如果勝負相同,就需看小組賽排名,排名在前,最后名次就在先;如果小組賽排名也相同,再看雙方在小組賽中的得失分率。
在人們的心目中,籃球運動早已成為“巨人”的代名詞。但是,國際籃聯秘書長鮑曼表示,“改革將更有利于籃球運動的發展。”
2008年4月26日,國際籃聯公布了將現有籃球規則進行改革的最終決定,其中主要的改革包括將三分線延長以及改變三秒區的形狀,而所有的改革將在2010年的籃球世錦賽上第一次正式實行。
羽毛球:
一場激烈的“存亡運動”
輕輕的羽毛球,面臨著嚴峻的“生存挑戰”。2007年9月,國際奧委會對雅典奧運會28個大項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馬術名列最后一位,羽毛球則名列倒數第二。可以說,繼續存在于“奧運會大家庭”的形勢并不樂觀。
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評價道,羽毛球比賽時間太長了。現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則認為,如今的奧運會規模過于龐大,應該“瘦身”。
為了能在“奧運大家庭”里繼續生存,國際羽聯絞盡腦汁勵精圖治,又是改計分制度又是比賽“擴軍”。
為了達到縮短賽時、開拓市場、方便轉播的目的,國際羽聯在2000年接納了5局3勝每局7分的計分制度,并于2001年起正式在國際大賽中使用。不過這項規定只持續了一年時間。國際羽聯后來重新恢復了傳統的15分制(女單11分制)。如今,面臨存亡危機的國際羽聯不得不將改革的切入點再次指向計分制度。
為了達到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的“瘦身”要求,國際羽聯還打算在北京奧運會上限制強隊的參賽人數。
武術:柳暗花明又一村
武術能夠進入奧運會,是億萬中國人最為關心的話題。縱觀眾多的奧運比賽項目,除了日本的柔道、韓國的空手道之外,全部是西方現代體育項目,日本、韓國也借舉辦奧運會之機使其傳統項目進入奧運會。古老的中國武術,為什么就不能進奧運會呢?
武術的奧運之路,坎坷而又艱難。中國武術博大精深,拳法就有129種,能夠進入奧運會的只能是極少的一部分。對武術如何改革以便能被競技規則所接受,是一個難題。
1985年8月,第一屆國際武術邀請賽在西安舉行,5年之后,國際武術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1994年10月,國際武聯被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接納為正式會員。1999年6月20日,國際武術聯合會終于得到了國際奧委會的臨時承認。2002年2月,國際奧委會在鹽湖城第113次全會,正式通過承認國際武術聯合會的決定,武術成為國際奧委會承認的63個體育項目之一。
然而,武術還是遭遇了很多困難。在確定2008北京奧運比賽項目之前,共有13個項目想要進入奧運會。以前的確定項目標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考察一個項目的會員數有多少,是不是遍布五大洲,有沒有世界錦標賽等。
在國際奧委會的調查評估中,武術僅處于中下游的地位。2002年,國際奧委會項目委員會對申請進入奧運會的13個項目做出了評估,武術被列為“不被推介項目”。
羅格上任后,積極推行奧運瘦身計劃,多次明確表態要嚴格控制奧運會規模。2005年,國際奧委會做出決定,棒球和壘球不再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正式項目。奧運瘦身成功,更加大了武術成為奧運正式比賽項目的難度。
2006年8月4日,武術正式被國際奧委會批準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設項目,這將是武術項目第一次出現在奧運賽場上。
“北京2008武術比賽”是奧運會期間的一個“特設比賽項目”,既不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也不是奧運會表演項目,但卻在奧運會期間舉行。
武術作為奧運項目特設項目,對比賽規則、獎牌劃分、賽程的制訂審核,將為正式成為奧運會項目,提供難得的一個機遇。
武術進入奧運,夢想之旅仍在接力、延續中。■
編輯:盛漢卿 靳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