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制定下發的“反腐5年規劃”對3年前制定下發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進行調整,加鞏了反腐“防火墻”。
如何有效地懲治和預防政府官員的腐敗可以說是全球性的一個難題,它困擾著各國政府和執政黨。從全球范圍看,反腐倡廉無非兩條經驗:一是在反腐敗早期,各國往往把懲治腐敗犯罪作為工作重心;二是隨著反腐敗的深入,工作重心就逐漸從懲治腐敗轉移到教育官員遵紀守法、預防官員違法犯罪方面。我國反腐敗工作可以說也遵循了同樣的軌跡。
近期中共中央制定下發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這是我國未來5年反腐倡廉的指導性文件。
嚴防“前腐后繼”,加強源頭防御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反腐敗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懲治重大貪污犯罪案件上,先后查處了一批貪官污吏。權威資料顯示:20世紀80年代,全國省部級干部職務犯罪受到法律制裁的只有兩人,即安徽省委原常委、秘書長洪清源和江西省原省長倪獻策,違法犯罪的經濟數額為幾千元到兩萬多元;到90年代上升為15人。2000年至2007年,這個數字上升到70人,個人案值數額從幾十萬到幾千萬元不等。
如果我們只抓懲治這一手,可能會一時見效,但往往會出現“前腐后繼”的現象,在當下中國,政府官員腐敗是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它不僅侵蝕黨和政府的健康肌體,而且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特別是近期中紀委查處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原市委書記陳良宇等人的社保資金案,在群眾中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危及了黨和國家的形象以及黨的高級領導干部的威信。當然通過查辦一系列大案要案一方面顯示了我黨懲治腐敗的決心和力度,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廣大群眾對反腐倡廉工作的信心。然而,反腐倡廉實踐告訴我們,僅僅靠紀檢司法機關懲治腐敗違紀犯罪案件是不夠的,只有從源頭抓預防,效果才會越加明顯,反腐力度才會越來越大。
《工作規劃》對比《實施綱要》:
更加具體化、完整化和群眾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黨的十七大對加強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的反腐倡廉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提出了“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作出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決定。
2008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制定下發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以下簡稱為“《工作規劃》”),將2005年1月3日制定下發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為“《實施綱要》”)確定的工作目標進行了調整,將教育、制度、監督、懲處四項工作部署拓展為教育、制度、監督、改革、糾風、懲處六項工作部署,形成了對懲防腐敗體系建設的總體布局。
從《工作規劃》的工作目標與《實施綱要》比較看更加具體化、完整化和群眾化。由于腐敗問題與民生利益息息相關,黨政官員的腐敗又往往直接表現為損害群眾利益,如為建樓堂館所占用耕地或違章拆遷民居、克扣農民工工資、教育亂收費、違規挪用社保基金、借企業轉制中飽私囊等等,也正因為如此,在《工作規劃》中十分重視群眾的感受,將人民群眾對反腐工作滿意不滿意作為一個工作目標被提出,這其實也強化了人民群眾對黨政官員廉潔自律、依法行政的監督,同時也向人民群眾表明了我黨堅決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的決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又一次得到了有力的詮釋。
《工作規劃》的四性:教育性、法制性、監督性、機制性
從《工作規劃》對懲防腐敗體系建設的總體布局看更加突出了教育性、法制性、監督性和機制性。
教育性具體表現為:一是要抓好領導干部黨風廉政教育,明確提出要制定《關于加強領導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的意見》;二是要加強面向全黨全社會的反腐倡廉宣傳教育,明確提出要建設一批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三是要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明確提出要制定《關于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
法制性具體表現為:加強反腐倡廉國家立法工作,依法依規調查處理違紀違法案件。為此,明確提出了適時將經過實踐檢驗的反腐倡廉具體制度和有效做法上升為國家法律法規,在今后5年內有計劃、分步驟地制定或修訂一批法律、法規和條例,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提出要修訂《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選舉工作暫行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試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控告申訴工作條例》和《關于實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等6個法規性文件;同時提出要制定《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黨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的具體實施辦法》、《關于在黨的地方和基層組織中實行黨務公開的意見》、《地方黨委委員、紀委委員提出罷免或撤換要求處理辦法(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國(境)外中資企業及其工作人員違紀違法案件調查處理辦法》、《國有企業紀律檢查工作條例》和《關于實行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規定》等10個法規性文件。
監督性具體為:一是加強對領導機關、領導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的監督;二是加強對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權力行使的監督,即注重對干部人事權、司法權、行政審批權和行政執法權的監督,加強對財政資金、金融和國有資產的監管,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三是發揮監督主體的作用,提出了加強和改進黨內監督,支持和保證人大監督、政府專門機關監督、司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形成監督合力。并且明確提出了“支持人民檢察院依法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強化對刑事訴訟、民事審判活動和行政訴訟的法律監督”。
機制性具體表現為:一在干部選拔任用上,推行無記名投票表決制、建立公務員正常退出機制、完善領導干部職務任期、回避和交流制度;二在優化司法職權配置上,提出了完善人民檢察院對訴訟活動實行法律監督的程序、措施和范圍;完善法律統一適用制度,規范司法人員自由裁量權行使;三在推進行政管理和社會體制改革上,提出了要轉變政府職能、理順關系、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四在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上,提出加強大型國有企業董事會建設,未設立董事會的企業逐步實行黨委(黨組)書記和總經理分設、健全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薪酬制度和國有企業管理層投資持股制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五在糾正損害群眾利益不正之風上,提出了強化對社保基金、住房公積金和扶貧救災專項資金的監管;加強對社會中介組織、行業協會的監督管理,規范服務和收費行為;健全防治不正之風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民主評議政風行風等制度。機制性也從另一個方面強調了預防性,推進預防腐敗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僅包括規范管理和內控機制建設,也包括外部監管和嚴格執行。可以說我國預防腐敗工作更加專業化了,其標志就是2007年5月13日,國家預防腐敗局宣告正式成立,它的主要職責有三項:一是負責全國預防腐敗工作的組織協調、綜合規劃、政策制定、檢查指導;二是協調指導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中介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的防治腐敗工作;三是負責預防腐敗的國際合作和國際援助。首任局長由中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馬兼任,她在新聞發布會上說,成立國家預防腐敗局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判斷形勢,為深入推進預防腐敗工作采取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履行《聯合國反腐敗公約》的需要;是中國反腐倡廉建設向縱深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均已設立職務犯罪預防專門機構,專職負責職務犯罪預防工作。
由上可見,《工作規劃》充分體現了立法為先、機制反腐、懲防并舉和群眾參與的戰略思想,強調了標本兼治,更重治本;懲防并舉,更重預防;綜合治理,更重建制的新理念,《工作規劃》必將把我國反腐倡廉建設提高到一個新的更高水平。■
編輯:盧勁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