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次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一份協議——包干到戶的“生死狀”,決定了中國以后30 年的命運,也注定了1978 年成為中國的改革元年。
事實上,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已經提前展現。7 月6 日,國務院召開務虛會,研究加快“四個現代化”的建設問題,提出要放手利用外資,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以比原設想更快的速度實現“四個現代化”。
9 月10 日,國務院同意國家計委報告,決定1978 年再追加48 億元基本建設投資,連同1 月至8 月已經追加的35 億元,使1978 年的國家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規模達到415 億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僅次于1959 年和1960 年的提高。

在技術層面,政府理財者的智慧更加先行。4 月14 日財政部就向中共中央提出《關于基本建設投資效果問題的報告》。財政部建議,合理安排建設布局,整頓基本建設管理,建立嚴格的經濟責任制。
這其實體現了我們今天所追求的績效。改革開始從根上行動。
11月25 日,國務院批轉財政部《關于國營企業試行企業基金的規定》。
領11 月的工資時,北京青工李力偉發現自己沒有提級也多得了十幾塊錢。“文革”以來沒有出現過的獎金又在企業得到運用,成為調動職工積極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實際上,60%以上的職工在這一年里漲了工資。
《關于國營企業試行企業基金的規定》標志著在國家與企業之間的分配關系上,實行“減稅讓利”,并最終激勵在李力偉們身上。
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便從分配領域入手,“放權讓利”逐漸成為主調,打破或改變“財權集中過度、分配統收統支,稅種過于單一”的傳統體制格局,以激發各方面的改革積極性,提高在傳統經濟體制中幾乎窒息了的經濟活力。
陳云在闡述給地方一定的自主權和財力時說過的一句話:“我說的要真正的,不能有名無實。要信任各省市的領導同志,他們都是共產黨員,都是高級領導干部么! 他們不會把錢亂花掉。”博得了地方黨政領導的熱烈掌聲。主政廣東的習仲勛這樣說:“……體制不改革,想快也快不了。實行新體制,總的原則是地方機動財力應當比現在更大些,不是更小些……”
這年香山紅葉滿坡時,財政部傳出的改革呼聲已很清晰。時任財長的張勁夫在全部干部職工大會上公開表態:“財政改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