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 年的改革開放已成功載入史冊。未來30 年更是歷史的起點。從1840 年鴉片戰爭算起,中國的現代化運動到
2040 年剛好實現200 年的“轉型周期”。
新的起點,需要新的目標,需要新的改革。
如何通過理論與實踐驅動未來關鍵的30 年?
智者行疆,獨步成行。
行者作答:做富有戰略遠見和務實創新精神的財政領導者,跳出財政看財政,回到財政再理財……
行家指路:大步奔向公共化,推進“人民群眾的財政”的公共化變革……又一輪攻堅,再一次決勝,政府理財人再度亮劍!
當我們回望中國30 年改革的時候,河北財政的改革凸顯出來: 為什么是河北為全國的財政改革探索了一條條新路?
查閱有關資料或聽業內人士評說,您就會發現,所有這些改革探索,與一個人密不可分,那就是現任河北省財政廳廳長的齊守印博士。齊在知情人士的視野里有三個公認的“標簽”:執政者、改革者和思想者。作為執政者、改革者和思想者的齊守印,又是如何以“執政”、“改革”和“思想”的合力推動全國先行的河北財政改革實踐呢?
“對您的采訪,我們不想采用一問一答的常規方式,沒有設置議題,請您來幫我們提問和回答。”2008 年12 月6 日,《新理財》對齊守印博士的專訪如是開場。
河北財政改革帶給我們最有價值的本質性答案,其實都隱藏在齊守印所參與和推動的改革實踐中。而在齊守印平靜的談話中,一種關乎中國新30 年改革的方向悄然浮現。
“想明白了”的公共經濟理論
由于是第一次接觸今年8 月才創刊的《新理財》( 政府理財),齊守印說:“政府理財這個說法很新穎,我這20 多年也一直思考著與此密切相關的公共經濟問題!”而今,經過20 多年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公共經濟理論我現在基本上想明白了”。
齊守印很自然地進入了他的思考。他非常縝密地說,公共經濟是公共管理機構運用公共資源按照公眾意愿和共同利益向社會提供安全、秩序、環境、基礎設施以及公共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物品活動的總稱,也就是從經濟學視角來看的整個國家管理。與公共經濟相對應的,則是民間經濟,包括個人、家庭、企業、協會的活動。
“公共經濟與民間經濟之間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為了滿足人類需要而占用有限資源,生產特定物品”,齊守印解釋道,“兩者本質區別則在于它們所生產的物品及其滿足的人類需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民間經濟生產滿足人們千差萬別需求偏好的私人物品,而公共經濟生產的公共物品則滿足社會公眾不可分割的共同需要,比如國防、社會治安、市政設施等。這些不可能由企業和個人來提供,只能由國家來提供。”
“現在,我國公共經濟理論范疇內的財政收入總量已經占到GDP 的35%左右的份額,這個相對規模已經大體接近目前美國的水平。如何把如此巨額的公共資源運用好,最大限度地增加國民凈福利?這是我一直在潛心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因為這至少對齊守印所負責的財政工作意義重大。他說,整個國民經濟體呈一體兩翼構成;一體即是國民經濟,一翼是民間經濟, 它的血液是貨幣資金,其心臟是金融;另一翼是公共經濟, 它的血液是財政資金,其心臟是財政。從兩翼的功能配置來看,前者是基礎,后者是主導,對整個國民經濟體的運作效率起著關鍵作用。
“以公共經濟理論視野看公共財政,是對公共財政認識的一次全新拓展和提升。現在,有不少人簡單地把公共財政的本質特征歸結為民生財政,認為只有在民生和與改善民生密切相關的社會事業上多花些錢才是公共財政,而圍繞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必要投入則有背離公共財政本性之嫌。”記者還是不由地打斷齊守印的話語,并參與進去。
齊守印笑了笑說,國內外確有不少人不僅把公共經濟與公共財政等同視之,而且不了解公共財政的真諦。其實,公共財政首先是“公”本財政,即理財活動要以增進人民大眾公共利益為根本,要以解決市場機制失靈的公共性問題為界限,理財決策最終取決于民主政治基礎上的公共選擇,財政運行全過程都要接受公眾監督。以公為本建立在以民為本的基礎上,但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或“以公共之財辦公眾之事”的民本財政理念增加了運用范圍和政治機制的界定,即它不是一般地增加民眾利益、辦公眾之事,而是通過解決公共性問題增進人民大眾不可分割的公共利益、公共福利;它必須借助于民主政治機制完成決策過程,并且置于民主監督之下。然而,直到現在,仍有不少政治運動式的公共活動在減損公共經濟效率,無謂地增加公共經濟成本,進而減損國民凈福利。
“我們中華民族曾引領過人類文明,為什么近200 年來一直不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甚至走在世界前列呢?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公共經濟制度存在缺陷,公共經濟效率低下,應有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可以說,正是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河北財政這些年來才一直著眼于提高公共經濟和民間經濟效率而不斷率先探索改革創新!”齊守印動情地說。
至此,記者終于探尋到河北改革實踐背后的理論動因。這足以解釋為什么河北在許多方面為全國財政改革探索新路,而且幾乎成為一種常態。
“做一個富有戰略遠見和務實創新精神的財政領導者”,齊守印在他今年出版的一本專著的自序中寫下了這樣的題目。
超越出河北之外的全新改革
伴隨不斷清晰、不斷創新的改革理論,必然是不斷深入的改革實踐。
“公共經濟意義上的河北財政改革創新之舉可以追溯到1995 年。那一年我們最先搞了規范專項轉移支付分配的改革,即根據與專項資金相關的各種因素,分別賦予它們不同的權數,形成一個科學規范的公式,據此分配資金。這項改革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提高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二是增強資源配置的規范性和透明度,有利于防止腐敗。”搞專項資金公式化分配的第一個案例,是1995 年至1997 年國家二片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資金分配。此項資金,中央給了1.24 億,河北省級財政配套1.24億,市縣財政配套1.24 億,農民還要集資1.24 億,總共4.96 億。齊守印說,當時這個錢的分量和現在是不同的,那時侯全省財政才100 多億,現在已經有1800 億。所以,那時這么大一筆資金分好分不好、透明不透明將有很大影響。所以,我作為省財政廳主管副廳長親自設計了一個規范分配的公式,與教育部門負責同志協商一致付諸實施,后來在全國作為典型經驗來介紹。
這一改革開創了專項資金科學、透明分配的先河。為期三年的4.96 億資金根據公式法一次分配,各個市縣不用年年“跑廳錢進”了,得到大家普遍稱贊。齊守印很平和地說:“這項改革等于革財政自己的命,不僅自我放棄了隨意分配權,而且也裹脅教育部門放棄了隨意分配權。但我們不是為了創造經驗,而是為了把公共資金花得更透明、更科學、更有效,同時防止腐敗行為發生。”齊守印很平靜地說:“作為公職人員,你所在領導崗位上的權力,不是你的個人權力,而是一種公權,你必須依法、公正、科學地辦事,而不應有任何用來謀取私利的個人權力!”
第二個案例則是1996 年開始的政府采購改革。這已經觸及到財政部門之外的利益了。
齊守印說,原先公共部門采購貨物或服務是各部門各單位分散進行的。財政部門把錢撥給他們,他們自行去采購,不用說有回扣一類的“貓膩”,僅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買方競爭力,就會多花不少冤枉錢。如果集中起來招標競爭采購,就不僅會把價格壓下來,而且使采購過程透明化,從而有利于防止腐敗。著眼于這兩個目標,我們在全國率先搞了集中招標采購。先從省級購置公務用車開始,進而延伸到通過招標定點加油和維修,價格都比原來降低10%至15%。經過推而廣之,到現在,全省一年通過招標采購可節約資金15 個億左右。在1997 年全國文教行政財務工作會議上,我們發言介紹了經驗,當時分管文行工作的謝旭人副部長在講話中對此予以充分肯定。會后,有一個經濟實力排名靠前的某直轄市財政官員風趣地說:“你們河北是因為窮,所以才想辦法省錢吧。”
齊守印一笑而過。就這樣,公共部門通過市場競爭公開招標采購貨物、工程建設和其他服務的政府采購改革逐步推行到全國。
“河北的財政改革都是著眼于提高公共經濟的效率、提高公共經濟對民間經濟的引導功能而進行的,對此我們有深刻系統的認識。因而,我們搞的這些改革都是非常自覺的,是在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理性實踐,而不是靈機一動,不是心血來潮,也不是為了出風頭、出經驗。”
1998 年后,河北又陸續推進了以預算管理改革為核心的一系列財政管理改革,這些改革經驗得到了財政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河北財政改革的意義不僅超出了河北,也超出了財政系統,公共經濟理論下的改革具有全國性的意義。
記者不由想起一句話: 大量實例表明,并非只有高層機關才能發起改革和率先創新,也不是職位越高就必然掌握更多的真理。
改革和改革精英的深層涵義
當我們記錄河北領先的財政改革理論和實踐時,記者發現,河北財政從1995 年開始的自主改革實踐,其中每一項改革動議大都由齊守印直接提出,而2003 年他成為財政廳長以后,又直接主持推進了一系列新的改革。
他直接推動了改革,改革也選擇了這位熱心改革、勇于改革的人。在中國過去30 年的改革中,客觀上需要由改革精英來自上而下地主推。齊守印正是這一時期改革精英的一個代表。
但有一個問題是,作為地方財政自主改革創新的一位成效突出的精英,為什么是齊守印而不是別人?
根據公開的簡歷資料,齊守印1951年8 月生,河北省遷西縣人。1976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 年7 月四川大學經濟系碩士研究生畢業,隨后到河北省財政廳工作。
顯然,應該是因為改革開放他才有可能充分發揮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能動性,改革的命運和他個人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而以后的演變則難有公開資料。“您是一位地方財政的執政者,又是一位改革者,還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學者,這三者又是如何在河北的財政改革中相互作用呢?”記者只好打破不直接提問的聲明,并委婉地解釋,這個問題僅是記者個人最想知道的,可以不在本次采訪范疇。
齊守印點燃一支煙,他的思緒也再次點燃起來。
“我研究生畢業時,和河北省財政廳誰都不認識,毛遂自薦到財政廳工作。”齊守印微笑著說。當時,齊守印是建國來河北省財政廳第一個研究生。“我被安排進了財政科學研究所,好多人都說是個清水部門,不如找領導換一個有實權有好處的處室,我卻從內心很喜歡很愿意,因為這是一個既接近實際又可以相對超脫地從整體上研究財政改革與發展戰略性問題的好地方!”在財科所沉下去調研幾年,齊守印發現我國財政體制和管理領域的許多問題,并認真思考如何用改革創新的辦法解決這些問題。“當時我深切地感覺到,當代中國有兩大主題,那就是改革和發展。對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而言,這是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千載難逢的年代。”齊守印說,當時他發起成立了河北省青年改革與發展研究會,聚集一批志士仁人經常一起為中國的改革與發展問題而激辯。
“無私無畏,無休無止,無怨無悔。”齊守印告訴記者,這12個字是他心中對待改革的態度。由于他在財經改革與發展問題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有影響的成果, 一批學術論文引起各級關注,1988 年被破格評為高級經濟師,1989 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優秀知識分子稱號,1993 年評為研究員,1994 年評為河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5 年8 月,齊守印任副廳長。而此時,由于在預算處處長崗位上的親身實踐,他的一系列財政改革思路在理論與實際結合上進一步清晰,也就有了此前談到的諸多改革嘗試。1998 年初,當他把財政管理系統改革的設想提交廳長和廳黨組后,包括實行部門綜合預算、零基預算、細編預算、早編預算、項目預算、績效預算等在內具有全國財政劃時代意義的改革大幕就進一步拉開了。
2003 年1月,齊守印任黨組書記、廳長,他開始直接面對改革的險難和成本。
“處于體制轉軌時期,推進財政改革往往會觸動部門既得利益,不可避免地會得罪人,特別是會影響到處于關鍵崗位的領導,政治風險極大。可謂‘天下繁難多少事,公共理財第一樁’。明知需要改革而躊躇不前,對一個具有歷史責任感又有理性良知的人來說,實在于心不忍。”齊守印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齊守印上任廳長伊始就提出“集中財力辦大事”、從而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的改革,這將首先改變各層次領導手里自由分配專項資金的權力,談何容易! 時任河北省委書記白克明對財政廳的改革建議非常重視,就此作出長篇批示:一定要打破“祖制”,要下決心通過3-5 年努力改革,根本解決專項資金太多、分配使用過散的問題。但光靠財政廳難以辦到,必須省委省政府統一認識、下決心推進才能見效。
光有尚方寶劍不行,還必須有改革的智慧。齊守印說:“我們通過改變決策機制來推動改革,先定大事,先把辦大事的錢留出來,用預算指標來約束,讓你把錢用好。”但他坦承,雖經近幾年持續努力,這項改革到現在還沒有取得完全意義上的成功。
河北財政改革并不局限于預算管理、政府采購、規范轉移支付等領域。這些年來,他和他的同事們著眼于促進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還自主率先探索推進了地方各級政府間財政支出責任劃分、財政收入體制、分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對省直部門試行派駐旁站式監督等多方面改革創新,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齊守印當然明白某種“講政治”的涵義。“這些年我努力為之的是提高公共經濟效率、增進公共利益的政治,而在以明哲保身為原則的所謂政治方面,到目前都還沒有入門。”他在一篇隨感文章中這樣寫道。
“無私無畏,無休無止,無怨無悔。”齊守印告訴記者,這12 個字是他心中對待改革的態度。聞此,記者內心不由有一種難以克制的撞動。
原先在這個周六下午預計不長時間就結束的采訪一直延續到晚上七點多。隨后,晚餐閑聊期間,齊守印很自然地笑談,“如果因為改革而遭遇政治風險,我還可以去當研究員,也可以當教授,仍然不會放棄研究公共經濟體制和管理改革。這是我無所畏懼的另一種底氣所在。”作為經濟學博士和財政部科研所博士生導師的齊守印很認真地告訴記者,他寫的文章,如果沒有新思維和新觀點絕不拿出來發表。
當記者驅車趕回北京,午夜的華燈依然絢麗,不時有“慶祝改革開放30 周年”的字幅出現。我們不由地感觸:中國改革30 年,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而作為整個國民經濟體主導地位的公共經濟體制與管理改革,不正是一個尚待進一步側重發力的主要方向嗎?
此時,中南海門前的長安街車流滾滾,似乎告訴我們,包括本文主人公在內的中國改革者推動的新一輪改革大潮浩浩蕩蕩,無人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