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人到中年》將中年知識分子生活的艱辛表現得淋漓盡致,激起了國人對“臭老九”的無比同情。改善條件最容易、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發錢。各單位名為提高知識分子待遇,實為大家多個發錢分物的名目。
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對此有切身感受:“我女兒在兵器部工作,每月發70 元的中年知識分子補助費,她一個工農兵大學生,哪里算得上是中年知識分子?”但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和重視總是件好事。
財政繼續讓利,在改革開放前沿探險開路。而自身在修煉內功的基礎上,開始著力于骨干性的體制開辟。
財政部的陶省隅、吳翠蘭等人,從1980 年起,就在月壇北小街的一個招待所里,專攻一件事,第一步利改稅方案就是在這三年中修得的正果。此后的若干年里,這個班子從未停止探索。當年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史耀斌,如今正是繼續這項大業的掌門人——財政部稅政司司長。

1983 年6 月, 在600 個國營企業進行試點的基礎上,實行第一步利改稅。盈利的國有大中型企業根據實現的利潤,按55%的稅率繳納所得稅,稅后利潤采取三種形式在國家與企業之間再進行分配:一是稅后利潤全部留給企業;二是稅后利潤再以調節稅或承包費的形式上交國家一部分,余下的留給企業;三是稅后利潤按利潤留成比例留給企業三項基金后,余下的利潤再采用固定比例上交、定額上交等多種形式交給國家財政。
利改稅一舉突破了企業只上交利潤的禁區,第一次嘗試了以所得稅形式確定國家與企業的關系。
“民富國窮、上枯下榮”的現狀開始改變。中央領導數度研究財政收入增長緩慢問題,認為還是要在稅上做文章——“資本主義的稅就比我們多多了的嘛!”于是,第二步利改稅改革提上議事日程。
趙紫陽總理解釋財政困難,叫“形勢大好,拿得太少”。因此,“大家錢多了,就要‘耙’回來一些,主要辦法是稅收”。原則是“國家得大頭、企業得中頭、個人得小頭”。
與此同時,政府作用經濟的方式也開始有了根本轉變?;ㄍ顿Y仍是國家竭力控制的目標,但改了方式:變行政手段為經濟行為,從10 月1 日起開征建筑稅,對計劃外特別是樓堂館所建設項目,稅率加倍。
“國家得大頭、企業得中頭、個人得小頭”的改革原則強調得多,執行得卻松。盡管薄一波等老同志堅持財政占GDP 的比重不能低于28%,財政還是在無奈中沒能守住這道防線。
值得欣慰的是,財政收入總算扭轉了連續三年下降的局面,財政部部長王丙乾終于可以在“形勢大好”的大環境下稍吐一口氣了。
中國工商銀行也從中國人民銀行中脫胎出來,成了繼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后的第四家商業銀行。同時,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專務中央銀行的正業,中國完整的金融體制格局初定。財政金融改革動作很大,卻遠不如張海迪、步鑫生等名人的事跡那樣轟動。
畢竟,那是一個名人輩出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