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擊國手許海峰一槍“擊中”第23屆奧運會第一塊金牌,實現了我國奧運史上“零”的突破;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國慶閱兵,北大學生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標語,讓人感受到與“毛主席萬歲”年代的不同心理;“一國兩制”的構想促成了香港回歸祖國的吉日;大連等14 個沿海城市對外開放,與先期開放的四個特區一起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首批考察隊員登上了南極洲的喬治島;中央美院首次公開招聘模特;首家規范化的股份制公司——天橋股份有限公司掛牌……
這是令國人興奮和驕傲的“火”年。

10 月20 日,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了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建設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國家在十個方面進一步擴大了企業自主權。很快,“摸著石頭過河”、“下海”等成了從官方到民間的時髦詞。
改革以側重于利益格局調整的方式繼續火熱前行。
而財政,從改革前沿探險開路,轉身向促進經濟體制全面改革沖鋒陷陣。
這一年的6 月23 日,財政部黨組向中央書記處、國務院匯報財政部整黨情況。匯報中,中央領導同志指出,財政工作要逐步改變舊的習慣做法,為蓬勃發展的新形勢開道和服務,學會包括生財、聚財、用財在內的理財之道,成為國家財政的經營管理部。
財稅體制改革邁開大步。9 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稅條例(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條例(草案)》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條例(草案)》,這是我國稅制改革的里程碑,標志著我國新的流轉稅體系初步建立起來。
10 月,第二步利改稅在全國展開。規定國有企業按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鹽稅、資源稅等11 種稅,向國家上交財政收入,稅后利潤全部歸企業支配。對國有大中型企業按55% 的比例稅率征收所得稅,稅后利潤超過原來留利的國有企業再征收調節稅,調節稅一戶一率。允許企業從所得稅稅前利潤歸還固定資產投資借款,并按還款提取職工福利基金和獎勵基金。
至此,利改稅朝著以稅收規范國企關系的目標大跨了一步,一戶一率的調節稅政策的不科學不規范,促使財政繼續探索“稅利分流”的路子。
但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北京石景山區里,當初一個不起眼的小鐵廠成長為首都的鋼鐵大戶,它的取勝法寶——承包,影響了最高層決策,甚至最終導致了“利稅分流”的擱淺。
農村的改革動作也很大。國家決定政社分開后,全國9 萬多個地方摘下了人民公社的牌子,換上了鄉鎮政府的新牌子。一級政府一級財政,中國第五級財政機構——鄉鎮財政所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