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的體制被打破了,經濟活力在財政讓利的推動下得以釋放。
年初,中央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取消統購,改為合同訂購,并提高農副產品的購銷價格。這極大地調動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因而,盡管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水旱災害,糧食生產仍然獲得豐收。
為搞活國有企業,財政將企業固定折舊率從4.3% 提高到5.3%,僅僅讓了一個百分點,財政每年即減收50 多億元;財政還適當放寬了技術開發費攤入成本的范圍,對一些先進企業,財政降低收入調節稅達2 億元。1985 年,為增強企業活力,財政共讓稅利126 億元……
在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上,國務院決定,從1985 年起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干”的新體制,一定五年不變。盡管在稅種的劃分上還不夠徹底,但畢竟向劃分稅種為基礎的分級財政管理體制邁出了探索性的一步,極大地調動了中央和地方積極性。
經濟的較快增長,為財政收入較高增長創造了條件,1985 年財政增收了364 億元。
另一方面,在舊的體制被打破、新的制度又未建立的時候,必然會出現制度和管理的“空檔”。一些單位出現了濫發獎金、補貼、實物,亂提工資級別等現象,僅常州市一地,375 個單位購買“購貨券”總計177.65 萬元。還有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膨脹問題,各地競相引進生產線,僅彩電就搞了52 個廠,都是靠進口部件裝配過日子。進口過猛,出口因為成本上升而虧損增加。
于是,從年初到年終,國務院發出關于制止亂發獎金、補貼、嚴格公款亂消費、嚴控集團購買力的通知總數達6個之多,以解決制度和管理出現的“空檔”。1 月21 日,人大常委會通過了《會計法》,用法律來規范企事業單位的財務行為。6 月26 日,國務院決定對包括高檔消費品在內的商品開征進口調節稅。7 月3 日國務院發布《國營企業工資調節稅暫行規定》……
這樣,財務、稅收、物價大檢查便應運而生了。據親歷其事的財政部官員耿建云介紹,過去不定期的財務檢查,機構和人員都是臨時,真正建立固定的機構、配備固定人員的財務、稅收、物價大檢查就是從1985 年開始的,從效果看,能夠及時迅速地發現問題并給予一定的處罰,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制度和管理上的“空檔”。
這一年,財政支出僅比上年增長19.3%,財政收入卻增長了24.3%,當年結余21.62 億元,這是1979 年之后直到1985 年惟一的有財政結余的一年。
財政與經濟實現良性互動;全面改革和財政改革實現共贏。財政部和部長王丙乾成為中央媒體的焦點,財政部為此闡述了財政狀況好轉的主要因素。
至此,上年中央領導同志指示的理財之道,實踐給出了回答。